「尚方寶劍」是一把什麼劍?
尚方劍是指中國古代皇帝收藏在「尚方」的劍。尚方也作「上方」,這是掌管製造供應御用器物的官署,於秦朝始設。尚方寶劍,是一種最高權力的象徵,皇帝若把尚方寶劍賜予大臣,大臣便有了特許權力。例如《前漢書》所載,朱雲上書皇帝就曾說:「臣原賜尚方斬馬劍,斷佞臣一人以厲其餘。」可見,持有尚方寶劍者是皇帝最信任的人,有先斬後奏的特權。明末,遼東督師袁崇煥即是用御賜尚方寶劍,將東江總兵毛文龍斬首。而毛文龍本人也有尚方寶劍,可惜沒能派上用場。當然,這樣的先斬後奏也必須依法行事,尤其不能觸怒君主。袁崇煥對毛文龍先斬後奏,就引起了明思宗的不滿,該事件亦成為袁崇煥日後被處決的原因之一。
除了尚方劍,皇帝還可賜予臣子符節、丹書鐵券、黃馬褂等。以上幾種都是榮譽的象徵,符節和尚方劍一樣,多做為一種授權形式,持符節者有先斬後奏的生殺之權。而丹書鐵券和黃馬褂,主要是一種獎賞性憑證,有的甚至可以抵免死刑。
古代也有律師嗎?
律師,是指受當事人委託或法院指定,依法協助當事人進行訴訟,出庭辯護,以及處理相關法律事務的專業人員。在中國,律師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
據《呂氏春秋》記載,春秋時鄭國有個叫鄧析的人,專門負責幫人打官司。他收費的標準是:小案子收一件衣服,大案子則要一條褲子。他為人辯護,能將是說成非,非說成是,使執法者難以定案。當時鄭國的執政者認為他弄得鄭國「是非無度,而可與不可日變」,於是就把鄧析殺了,這樣一來,鄭國「是非乃定,法律乃行」。
後世的法律仍然嚴格禁止人們從事鄧析那樣的業務,把這一行當稱之為「訟師」,或者稱為「訟徒」,立法嚴禁。儘管受到法律的禁止,但民間訴訟活動仍需要有人幫助,所以仍有人從事這一行業,只不過在「地下」進行而已。清代紹興的官府幕友最多,幕友的「副產品」就是訟師,所以紹興的訟師也最出名。
成書於一八七九年的薛福成所著的《籌洋芻議》,較早採用了「律師」一詞,建議聘請外國律師,「參用中西律例」,來和列強推論廢除領事裁判權的問題。以後「律師」一詞被普遍接受。
「感冒」一詞起源於何處?
大家對於感冒都非常熟悉,但感冒一詞是源自哪裡呢?可能絕大多數人都會認為它源自醫學經典。因為「感冒」很多人都經歷過,它是由感受風邪而引起的,以頭疼、鼻塞、流涕、打噴嚏、咳嗽、惡寒、發熱及全身酸楚不適為常見症狀的外感疾病,這樣一聯想,人們認為「感冒」一詞源自醫學經典也是很正常的了。然而,「感冒」一詞在中醫經典中卻無可考證,而且在民間老中醫那裡,關於「感冒」有這樣一種傳說,即「感冒」一詞的起源不是醫家,而是官場。
南宋年間,館閣(中央級學術機構)設有輪流值班制度,每晚安排一名閣員值宿。但是,沒有人把值夜班當回事,遇到誰當值誰就開溜,而且開溜原因在值班登記簿上均寫「腸肚不安」。
一位名叫陳鵠的太學生,也硬被拉去館閣值宿。他開溜時,偏不循例照寫「腸肚不安」,卻標新立異大書「感風」二字。
陳鵠之所以發明出「感風」這個新奇用語,自有其客觀原因。在很長時期內,中醫對病因的表述都不規範明晰。南宋醫學理論家陳無擇首次把引致百病的病因區分為外因、內因、不內外因三大類;就外因而論,又區分為六淫,即
風、寒、暑、濕、燥、火等六種反常氣候變化。陳鵠對他的同時代人陳無擇尚未獲得張揚的新學說顯然已有瞭解,故而在開溜時能夠賣弄小聰明,隨手借來六淫之首「風」,並前綴以「感」──感者,受也。
陳鵠所創先例被以後的各代官場沿襲,一直到清朝末代才發生突破性變化。當時,清代官員辦完公事請假休息,例稱請「感冒假」。「冒」──透出也。「感冒假」成為一個意義總體,可做如是闡釋:本官在為該公務操勞之際,已感外淫,隱病而堅持至今,症狀終於爆發出面! 故而不得不請假將養。
隨著歷史的演變和推移,「感冒」一詞走出官場,進入醫學領域中,搖身一變,成為疾病的俗稱。
為何打了敗仗叫「敗北」呢?
這個有趣的問題,與「北」字的本義有關。「北」的本義是「背」或「相背」。在甲骨文中,「北」字就是兩個人背靠背的樣子。因此,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說:「北,乖也。二人向背。」古代兩軍作戰,打了敗仗而逃跑的一方,總是背對敵人的,所以「北」字,就增加了「失敗」這一義項。《左傳.哀公二年》:「大子救之以戈,鄭師北。」這裡的「北」,就是「敗」或「敗逃」。因此,古文中談到打敗仗時,常形容勝方「追奔逐北」,意思是追趕、奔襲、逐殺背向自己倉皇逃命的敵人,如《史記.高祖本紀》:「秦兵強,常乘勝逐北。」意思是說,秦兵強盛,經常乘勝追殺敗軍。
秦漢以後,「敗北」成為一個雙音節的常用詞。例如《史記.項羽本紀》:「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後來「敗北」除了指軍事失敗或失利之外,還被引申為在各種競賽中失敗。
既然失敗稱為「敗北」,那麼打了勝仗是否就可以叫「勝南」了呢? 當然不是,古代典籍中從來沒有這種說法。因為「敗北」之「北」,並不是東南西北方位的北。因此優勝劣敗,與方位無關。
古代的「千金」原本是指男兒?
今天,「千金」、「千金小姐」特指未婚女子。不過,在古代,「千金」最早卻是指男孩。
「金」是古代的貨幣單位,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規定貨幣分為兩種:黃金為上幣,計量單位為「鎰」,一鎰等於二十兩或者二十四兩;銅為下幣。但是,古人卻不用鎰或兩來稱呼貨幣,而是用「金」稱呼,比如「馬一匹百金」之類。漢代以一斤黃金為一金。《史記.項羽本紀》載:「項王乃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項羽的頭值一千斤黃金,可見有多貴重。後來「千金」就引申為貴重的意思,並衍生了諸如一字千金、一諾千金、春宵一刻值千金、「五花馬,千金裘」等許多典故。
第一次把「千金」用來比喻人,出自《南史.謝弘微傳》。南朝梁的著名文學家謝朏小時候非常聰明,其父謝莊很喜歡這個兒子,常常讓他跟隨左右,外出遊玩的時候也帶上他。謝朏十歲就能寫一手好文章,有一次謝莊帶著他去遊玩,讓謝朏寫一篇命題作文,謝朏拿過筆來一氣呵成,謝莊看了之後,不由得大喜過望。謝莊的朋友對謝莊說:「你這個兒子真是神童,將來一定會發達。」謝莊撫著兒子的後背,心花怒放地說:「真吾家千金。」
那時,南朝的宋代還沒有被齊、梁兩個朝代取代,謝朏的名聲甚至傳到了宋孝武帝的耳朵裡,有一次,宋孝武帝去姑蘇(蘇州)遊玩,特意命謝莊帶上謝朏一起前往,並讓謝朏寫了一篇〈洞井贊〉的命題作文,謝朏輕輕鬆鬆就寫完了。宋孝武帝看完之後感歎道:「雖小,奇童也。」後來,謝朏果然成了著名的文學家,官至尚書令。「千金」這個比喻也就此流傳了下來,但是專指男孩。
那麼,「千金」一詞是在什麼時候成為未出嫁女孩的專用詞呢? 對此有兩種說法。
其一,春秋時期。西元前五二二年,伍子胥父兄被楚平王殺害。伍子胥逃離楚國,投奔吳國。途中他饑困交加,見一位浣紗姑娘的竹筐裡有飯,於是上前求乞。姑娘頓生惻隱之心,慨然相贈。伍子胥飽餐之後,由於安全原因,要求對方為他的行為保密。但姑娘猛然想起,男女接觸為禮教和輿論所不容。她隨即抱起一石,投水而死。伍子胥見狀,傷感不已。他咬破手指,在石上血書:「爾浣紗,我行乞;我腹飽,爾身溺。十年之後,千金報德!」後來,伍子胥在吳國當了國相,吳王調遣勁旅攻入楚國。西元前五○六年,伍子胥「掘楚平王墓,其屍鞭之三百」,報了自己的大仇。之後,他想到要報恩,但苦於不知姑娘家地址,於是就把千金投入她當時跳水的地方。從此,就傳出「千金小姐」的叫法。
其二,元朝時期。據說,在元朝人張國賓所作《薛仁貴榮歸故里》一劇中,才把「千金」和女孩連結起來:「小姐也,我則是個庶民百姓之女,你乃是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請自穩便。」顯然,在張國賓寫作此劇之前,民間已經改換了「千金」一詞的原始含義,而用來指稱女孩了,張國賓只是在劇中使用了「千金小姐」這一稱謂而已。
到了明清時代,一些話本和小說中稱女孩為「千金」的情況就更普遍了。時間一長,「千金」一詞便變成了女孩子的專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