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黃金、軍費及牛頓爵士(節錄)
如果要評選古往今來偉大的科學家,也許伽利略、牛頓、達爾文、愛因斯坦會成為呼聲很高的候選人;如果一定要評選科學家中的「一哥」,大部分人的選票會投給英國的艾薩克.牛頓爵士。
牛頓在七十二歲的時候,還能指點別人研製經線儀,年輕時的牛頓更是憑一己之力,發現了牛頓運動定律、萬有引力定律,創立了微積分和光粒子說。這麼偉大的人物,女王封他個爵士,也算實至名歸吧?
非也! 牛頓獲得爵士頭銜,並不是靠他的科學名頭,而是靠他的經濟學和金融才能。從牛頓對經濟學的貢獻談起,我們就此展開了黃金與白銀幾百年恩怨情仇的劇情……
「大剪刀」向銀幣下手
在人類文明的最初,貨幣的種類五花八門,有用貝殼、石頭的,還有用各種金屬的。後來,世界上的貨幣逐漸統一到了價值很大、易於標準加工的貴金屬上,比如金、銀,此外,對於一些日常的小額交易,古代人也使用銅作為貨幣材料。
在經濟學上,某個國家以什麼金屬作為基礎貨幣,我們就說這個國家的經濟實行的是什麼本位制。具體來說,有金本位制、銀本位制、銅本位制等,還有所謂的複本位制,也就是兩種甚至更多種金屬貨幣都通用,比如金銀複本位制、銀銅複本位制。
黃金在自然界裡很稀少,物以稀為貴,黃金在人們心目中的價值就很貴。貨幣是作為人們交換商品的仲介而存在的,在古代,由於黃金很稀少,價值又高,往往難以單獨作為一國的貨幣,在大量的經濟活動中發揮貨幣的作用。於是,在人類歷史上的很長一段時間裡,人們實行的其實是一些複本位制,比如西歐一些國家就長期實行金銀複本位制。把價值相對較低、產量很大的銀子也拉進貨幣體系裡,人們在交換商品時就更加方便了。
但所有複本位制都有一個致命的麻煩:兩種金屬貨幣在相互兌換的時候,應該按照什麼比率呢?這件事說起來簡單,看兩種貨幣的購買力就行了,假如一盎司黃金和十五盎司白銀的購買力相同,那麼黃金與白銀的兌換率就是一比十五。然而,現實是複雜的,比如,當政府規定好黃金和白銀的兌換率後,突然之間,邊疆某地發現了大金礦,黃金供應量大增,金價立刻下跌,人們紛紛把黃金拋售,兌換成白銀留在手中,市場上的白銀量會驟減,嚴重的時候,人們能把國庫中所有的白銀都兌換出來,整個國家的貨幣體系就會受到強烈的衝擊。
即使在貴金屬產量穩定的時期,也會有許多「不法分子」試圖鑽複本位制的漏洞。金屬貨幣在流通過程中,總會有所磨損,尤其是許多人有咬黃金看成色的習慣。金幣上往往標注著金幣的價值,但磨損的金幣的含金量顯然達不到標注價值。於是,投機者就把有磨損的金幣兌換成沒有磨損的金幣,然後熔化為黃金,手頭憑空就多了一些金子。
更有甚者,投機者會故意打磨金幣,讓其人工磨損,打磨下來的那些金屬碎屑,當然落入自己的腰包,接著,將磨損的金幣拿到市場上,兌換回完好的金幣,然後繼續打磨。這個詭計自從金幣誕生的那一天起,可能就有人想到並實施了。
十七世紀的英格蘭,這樣的投機者層出不窮。在十七世紀上半葉,英格蘭的金銀幣都是手工生產的,於是社會上出現了所謂的「大剪刀」投機者,他們故意磨損金幣,以次換好。為了打擊這幫人,英國皇家鑄幣局引入機械化生產,並在硬幣邊緣鑄造鋸齒。
這些措施並沒能擋住「大剪刀」們施展「奪錢剪刀手」,而且英國的執法者也無法給這幫不法分子定罪。既然金屬貨幣會出現自然磨損,那麼一枚磨損後的銀幣拿過來,你能說出這到底是自然磨損的,還是人為磨損的嗎?很難區分。
其實,最大的「大剪刀」不是別人,正是英國王室自己。
還記得那個「失地王約翰」嗎? 古代歐洲的傳統是:國王、貴族、騎士負責打仗;農民負責種地提供糧食;商人負責貨物流通和繳稅。進入近代以來,國王以及由貴族構成的議會收稅的最主要目的,也還是打仗,而不是像現代社會這樣,是維持本國政府的運轉和民生專案。畢竟近代的歐洲群雄並起、烽火連天,一六八九年至一八一五年是英格蘭以及英國工業革命和農業革命的高潮時期,而在這一百二十六年間,英格蘭有七十三年在打仗。
打仗就需要軍費,最主要的來錢手段是收稅。但是,前面已經談過,英格蘭國王受到議會的嚴格約束,收稅不能隨心所欲。於是,和許多歐陸國家的國王一樣,英格蘭國王也會動本國貨幣的歪腦筋,降低硬幣中貴金屬的含量,鑄造成色與貨幣標注價值不匹配的貨幣,並依靠國家強制力發行到市場上。標注一先令的銀幣,實際的金屬價值也許只有○.五先令,這實際上等於是國王向全體臣民收取了「鑄幣稅」,把一部分臣民的財富透過不值錢的貨幣,洗劫到自己的口袋裡。
英格蘭國王的「大剪刀」在一六八九年至一六九七年的歐洲「九年戰爭」中越發鋒利了。當時,為了對抗歐洲陸上第一霸主法國的擴張,英格蘭與荷蘭、神聖羅馬帝國等國結盟,展開了一場持久戰。國庫裡的錢嘩嘩地流走,國王只好透過鑄造劣質錢幣來籌款。一六八八年,英格蘭鑄幣中的含銀量還在八十八%,但是到了戰爭後期的一六九五年,鑄幣中的含銀量已經下降到五十%,而且面值沒變化。
錢幣到底該算多少錢
由於當時黃金在英格蘭官方並沒有明確的定價,所以英格蘭的貨幣體系算是銀本位為主。面對銀幣越來越劣質的情況,英格蘭民眾拚命地把劣質銀幣花掉,儲存黃金和純銀塊。黃金兌換白銀的比率不斷下滑,投機者開始拿著白銀到國外換購黃金,然後把黃金運進英格蘭國內,再兌換回白銀,憑空就多出了很多白銀。白銀大量外流,英格蘭的市面上錢幣缺乏。政府每鑄造一批銀幣,沒什麼響動就不見了。
長此以往,國將不國! 英格蘭第一「大剪刀」國王坐不住了,在準備發行新銀幣的時候,要求議會趕快拿主意。在貨幣鑄造問題上,英格蘭的議員們分成了兩派。
一派以財政部的祕書威廉.朗茲(William Lowndes)為首,他提出國家在鑄造新的銀幣時,把面值提高二十五%,也就是讓新的銀幣相對於過去鑄造的銀幣貶值。這種做法是國王所希望的,因為這樣等於再次向全民收取了鑄幣稅。但民眾顯然不是傻瓜,如果真要這麼施行,民眾可能會拒絕使用新的銀幣。
另一派以當時著名的哲學家約翰.洛克(John Locke)為首,他崇尚天賦自由,宣揚政府是為公民服務的。從自己的哲學觀點出發,洛克認為,一先令的銀幣就應該代表等價的白銀,並且永遠都應該代表等價的白銀。如果手持某一面值銀幣的人兌換不出等價的白銀,就等於是政府在竊取私人的財產。
朗茲代表的是以國王為首的王室的利益,而洛克則代表了工業革命後出現的、新興工商業主的利益,小小的銀幣如何鑄造,實際上關乎兩方力量的輸贏。
兩派的代表人物在貨幣委員會中展開了辯論。這個世界上有一條鐵律:永遠不要和哲學家辯論,否則你會死得很慘。而朗茲的對手正是一位大哲學家,誰贏誰輸,高下立判。最終,洛克在辯論中大獲全勝,新鑄造的銀幣的面值沒有提高,國王並沒有得到他想要的戰爭經費。
這場關於貨幣面值和實際價值的爭論,在朗茲和洛克的時代之前及之後,爭論了很久。在紙幣漫天飛舞、通貨膨脹天天見的今日世界,這個問題似乎已經不是問題了,現實是紙幣的面值遠遠大於那張紙的價值。但這個問題其實貫穿了貨幣的歷史,直到今天依然值得我們深思。
擁有鑄幣權的人,究竟可以靠發行貨幣獲得多大的利益?
擁有鑄幣權的人,往往也是國家的管理者,古代叫皇帝、國王,今天則是各國的中央銀行,而中央銀行聽命於本國的政府。管理國家就會有開銷,需要養活保家衛國的軍隊、員警,需要提供各種公共服務設施,甚至包括社區裡的健身器材。鑄幣權對人性是太大的誘惑了,擁有者往往會濫用鑄幣權,滿足自己的各種需求,於是貨幣就變得越來越沒有購買力,就如英國在九年戰爭期間那樣。
沒有人可以明確地告訴大家,鑄幣權擁有者可以從這個權力裡得到多大比例的分成,在現實世界中,他們和臣民或公民之間永遠進行著切蛋糕的遊戲,他們往往能多切一些給自己,但切得太多了,感到不公的大眾就會掀翻桌子,把整塊蛋糕都扔到地上,誰也吃不到了。
所以,維持貨幣價值相對穩定,對於國王也好,臣民也好,從長遠來看都是非常必要的。十七世紀末的英國,就走到了需要建立穩定貨幣體系的時刻。
該是本篇主角牛頓登場的時刻了。
牛頓讓銀幣遭殃
從人生經歷來看,牛頓是一位科學家,講究邏輯的嚴謹;從階級層次上講,牛頓是農民的兒子,是下層民眾的傑出代表。這樣的個人背景讓牛頓在涉足貨幣問題之初,很自然地站在哲學家洛克的陣營之中,反對朗茲提出的鑄造成色不足之銀幣的方案。
牛頓在一六九六年進入英格蘭皇家鑄幣局,成為鑄幣局的總監。據說,這個職位是牛頓當年的一個學生為了報答師恩,在國王面前力挺牛頓而得來的。當時,雖然這個職位號稱是國王在鑄幣局的代表,但其實只是個閒職。科學家往往是理性派,牛頓也不例外,他一刻也不想閒著,上任之後就主持打擊造假幣者的工作,做事一絲不苟,非常敬業,有時還會親自到刑場去視察處決罪犯的工作。
不久之後,兢兢業業的牛頓升任為鑄幣局局長,開始面對當時英格蘭複雜的貨幣問題。當時英格蘭市面上以銀幣為主要流通貨幣,國家發行的紙幣「英鎊」是和銀幣掛鉤的,英鎊和銀幣可以按照一個比率相互兌換。前面已經談到,英國白銀大量流失到歐洲其他國家,導致鑄幣局想盡辦法回收銀幣,打算重新鑄幣,白銀的量依然是杯水車薪,根本不夠鑄造新幣。
牛頓接手鑄幣局的工作後,對各國的貨幣情況進行了調查。他發現,一個金路易(Louis d'or,即法國金幣)在海峽對岸的法國,價格為十七先令四分之三便士,而在英國則為十七先令六便士,這幾便士的差額,使得投機者頻繁地在狹窄的海峽兩岸販售金銀,把英國的白銀販售到法國,換成黃金再販售回英國。嚴謹務實的牛頓認為,英國白銀短缺的局面是不可能根本改變的,再鑄造銀幣投入市場,也是像打水漂一樣,只是給投機者提供了更多賺頭。英國再堅守銀本位體系,只會讓政府的白銀不斷流失。
於是,牛頓放棄了用白銀鑄造錢幣的想法,透過計算,他把黃金的價格定在每金衡盎司(troy ounce,為英制質量單位,金的純度為○.九)三英鎊十七先令十又二分之一便士,讓英鎊與黃金掛鉤。如此一來,鑄幣局收不到白銀就沒有關係了,可以透過收集一定數量的黃金,然後以黃金作為準備金,也就是壓箱底的東西,發行一定數量的英鎊投放到市場上,人們使用英鎊交易。
一腳踢開疲軟的白銀,把黃金扶上貨幣體系的寶座,讓英鎊與黃金掛鉤,這樣的金本位體系正是從牛頓主持鑄幣局期間開始建立的。嚴格的金本位制允許人們想用黃金結算經濟活動中的交易,就用黃金,想用代表了一定量黃金的英鎊結算,也悉聽尊便。
然而,擁有鑄幣權的人會老老實實地發行和儲備與黃金價值等量的英鎊嗎?
那怎麼可能! 擁有鑄幣權的人總會假定,所有的儲戶不會同時來提現,因此完全可以以幾倍於儲備金的總量來發行貨幣,自己手頭上只存有一定量的儲備金,應付日常的提領現金就行了。所以在英國施行金本位制之初,擁有鑄幣權的人就不老實,他們發行的英鎊之價值,比手頭儲備黃金的價值多得多。
英格蘭銀行是當時主要的英鎊發行及貸款機構之一。既然說之一,那就還有之二、之三。的確,當時和英格蘭銀行平起平坐的,還有其他銀行,以及在當時英格蘭對外貿易中舉足輕重的公司──東印度公司。也就是說,在牛頓那個時代,英格蘭還沒有現代政府所擁有的唯一性的中央銀行。
幾個機構的競爭,很自然地演變為惡性競爭。一七○七年,東印度公司為了擊垮對手英格蘭銀行,開始悄悄地在英格蘭本土用自己手頭的貨物兌換鑄幣,以及英格蘭銀行發行的銀行券(也可以看作紙幣英鎊)。在收集了足夠多的「籌碼」之後,當年八月,東印度公司突然發難,派人拿著高達三十萬英鎊的英格蘭銀行的銀行券,來到該銀行櫃檯,要求銀行無條件兌換鑄幣。
然而,英格蘭銀行發行的銀行券,遠比自己儲備的黃金、白銀要多,手頭上存留的鑄幣根本無力兌換這些突然殺回來的銀行券。危機爆發了,大眾發現自己手中的英格蘭銀行券可能無法兌換出黃金一類的鑄幣,在恐慌之下,他們湧入英格蘭銀行,要求把銀行券兌換成鑄幣。東印度公司的陰謀就要得逞了。
商場如戰場。就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刻,英格蘭銀行的股東出手了。英格蘭銀行的股東來頭不小,包括了當時英國的女王安妮,以及兩位重量級的公爵。女王用腳趾頭都能想明白,當時能一出手就是三十萬英鎊銀行券的傢伙,非東印度公司莫屬,其他機構或個人根本沒有這樣的實力。不論英格蘭銀行,還是東印度公司,都是大英帝國的孩子,兩個孩子打架,女王不能袖手旁觀。於是,女王和公爵們一方面把手頭上擁有的鑄幣拿出來,供英格蘭銀行這個孩子應對大眾的擠兌風潮;另一方面,警告東印度公司這個孩子,三十萬英鎊的銀行券還是你的,但你不能以這種方式提取鑄幣!
在王室的鼎力相助下,英格蘭銀行終於度過難關,保住了自己在銀行業的江湖地位。否極泰來,在此後的幾十年中,英格蘭銀行逐漸壟斷了英鎊的發行權,成為名符其實的大英帝國中央銀行。強大的背景、卓越的信譽,使英格蘭銀行發行的英鎊,不僅在大英帝國疆域內得到了人們的認可,甚至在全球範圍內都是「硬通貨」,因為大家都相信,英鎊代表了黃金,誰會懷疑黃金的價值呢?
有了金本位制和英格蘭銀行,大英帝國與歐洲列強爭雄時,就多了一把鋒利無比的金融利劍。九年戰爭時,英國王室為了戰爭籌款焦頭爛額。英格蘭銀行就是在戰爭期間的一六九四年成立的,它的第一筆大單生意就是籌措資金,向王室提供二十萬英鎊的貸款,支援王室打贏九年戰爭。當然,王室也不知道這場戰爭到底要打到什麼時候,但有了英格蘭銀行的貸款,起碼手頭就不那麼拮据了。
由於在鑄幣局中的傑出工作,牛頓在一七○五年被授予爵士的頭銜,給牛頓封號的人正是英格蘭銀行的大股東之一──安妮女王。
英國的金本位制從牛頓開始,不過,從法律上明確實行金本位制,則是一八一六年的事情了,在此之前,英國已經在法律上取消了白銀作為通貨的地位。白銀在英國已經徹底被黃金打敗了。大英帝國能夠在與法國、西班牙、荷蘭等歐洲列強的陸上、海上戰爭中都笑到最後,取得最終的勝利,毫無疑問,穩定的金本位制和可靠的英格蘭銀行,是其爭霸的重要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