爺爺與我-暢銷經典版
 
熱賣排行榜
紙本書
電子書
莫斯科紳士
精準寫作:寫作力...
哈佛商學院的美學...
貓咪也瘋狂(全彩...
82年生的金智英
痠痛拉筋解剖書【...
刀(奈斯博作品集...
理想的簡單飲食
看懂好電影的快樂...
當時間開始:地球...
 
金剛經白話講座:放下的人生修行
切換至電子書
金剛經白話講座:放下的人生修行

分類: 心靈宗教 > 宗教命理
書號: AA3021
作者: 王思迅
出版社: 如果
書系: GAZE
出版日期: 2025-07-28
語言:繁體中文       ISBN: 9786267752111
規格: 17 cm * 23 cm / 平裝 / 雙色
頁數: 368 頁   
定價: 600
關鍵字: 佛法 空性 佛陀 般若 能斷
內容簡介
看見內心,就能放下,走向自己真實的生命

《金剛經》講的是心,
是佛陀告訴我們如何正確運用自己的心,
放下執著的般若智慧

如果你開始在意該怎樣使用時間,開始想過好這一生,
想讓生命有意義、有價值,讓自己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
你就一定需要《金剛經》

《易經白話講座》暢銷書作者王思迅新作,逐字逐句,與我們分享佛陀的體悟

  •《金剛經》是引領人生修行的寶貴經典
生命中總有一個時刻,我們會開始真心希望自己變得更好,真心希望自己的生命變得更有意義,並且願意在這件事情上付出努力,這時我們就已開始踏上了人生修行的旅途。
在我們提升自我的道路上,《金剛經》能提供我們最簡便、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法。

  •正確地觀看我們自己的心,就是般若智慧
我們的心,喜歡認定事物是這樣的,或那樣的。這個認定,會逐漸強烈,變成難以改變的傾向,然後控制我們的頭腦與身體,讓我們依循這個認定而去行為與反應。
如果我們能夠從這個認定的傾向中掙脫出來,那我們就能脫困,不會被控制,也能得到自由。透過自我覺察,知道自己的本心,放下自己原有的傾向,這種能力,就是我們內心智慧的顯現,就是般若智慧。

  •放下,就能斷除執念,走向自己真實的生命
《金剛經》告訴我們,只要能放下執著,我們不但可以不隨因果業力而流轉,同時也可以體會到生命真實的意義。當我們慢慢學會「放下」,我們的世界就會越來越明澈,越來越清楚,我們的人生道路也會越來越明確,越來越篤定。最後,我們會知道自己應該過怎樣的生活,成為怎樣的人,在怎樣的事情上努力,並在「宗教性」的實踐上,圓滿我們的一生。

  •《金剛經》給我們的是究竟圓滿的智慧
用置身事物之上的角度觀看自己、觀看他人、觀看環境、觀看時空的變化,也觀看自己思維中的一切。觀看之後再如實地放下,這就是《金剛經》要告訴 我們的智慧。它能讓我們對周遭世界多一分包容,也讓我們多一分洞見,反觀自照,成為更好的自己。這就是智慧之上的智慧,究竟圓滿的智慧。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王思迅


暢銷書《易經白話講座》作者、如果出版總編輯、樂易講堂負責人、中廣孜孜線上聽講師,中廣易經入門班講師。

繼以《易經》教人轉念之後,這位被譽為最能幫人提升生命智慧的講者,這次再以「放下」為主題與大家分享《金剛經》的智慧。從人人都有的「宗教性」開始,穿插歷史典故與人生小故事,讀者不需要任何國學或佛法根柢,就能很快抓住《金剛經》的精要,並心生嚮往,能實際在生活中運用,開始自己的人生修行之路。

開設《易經》、《老子》、《論語》、《孫子兵法》等讀書會,與同好分享心得。其餘有聲課程請上中廣「孜孜線上聽」訂閱。
目錄

 作者序  見如來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第一堂課 譯本、經名及第一分
修行不是做什麼特別的事,
只是用心體會生活,並從中得到提升的力量

第二堂課 第二分
只要發願累生累世修行,那就不是普通人,而是菩薩了

第三堂課 第三分
每一個念頭,都是眾生,度好自己心中的每一個念頭,就是在度眾生

第四堂課 第四分
不貪愛美好的事物,不憎惡不好的事情,心就能安住在平靜中

第五堂課 第五分
肉眼無法見到真佛,我們只能在內心裡與他相遇

第六堂課 第六分 
一念向內凝聚,即可與佛相感應;
一念向外實踐,即可成就為菩薩。佛與菩薩只在真實一念中

第七堂課 第七分
沒有人能透過語言學會騎自行車,也沒有人能只靠語言領悟究竟的佛法

第八堂課 第八、九分
心臟如果知道自己在跳動,一定覺得很累,
修行的人如果無法忘記修行,也很難恆久修行

第九堂課 第十分
菩薩行如同喝一杯茶,是人與茶的互相成就、互相感激,
這即日日是好日的最高佛法

第十堂課 第十一、十二分
當別人都已經放下,只有你還沒有放下,那你必然是那個最痛苦的人

第十一堂課 第十三分
我們的心與佛之間只有一個障礙,
《金剛經》的法門帶我們跨過障礙,直接與佛相通

第十二堂課 第十四分
每一個悲傷的故事的背後,總有一個很深的執著

第十三堂課 第十五、十六分
真正的信心,超越一切布施,直通佛法的根源;
真正的信心,有不可思議的功德

第十四堂課 第十七分
執著的本質是,你自己挖了兩個坑,
然後選擇其中一個坑,自以為是地跳進去

第十五堂課 第十八、十九、二十、二十一分
福報就像一場好夢,不可長久,只要夠虔誠,佛都可以給你。
但永恆不變的東西,佛給不了你,必須自己透過修行才能得到

第十六堂課 第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分
生而為人的可貴,不在報身,而在化身。修行即是在修我們的化身

第十七堂課 第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三十、三十一、三十二分
只要發了菩提心,修一切法都容易有大功德,修一切法都容易有大成就

 作者序


見如來


我第一次接觸《金剛經》,是在大二。當時我念中興大學,有一天下午,天氣很熱,經過智海社的社團辦公室,被一種寧靜且清涼的氣氛吸引,就走了進去。得到他們社員允許後,我在書櫃裡拿了一本《金剛經》,坐下來慢慢讀。當然,當時我是讀不懂的。但是,那個寧靜且清涼的美好感受,卻一輩子無法忘記。

《金剛經》是我生平第一本,即使讀不懂,也願意反覆讀的一本書。後來我鼓勵別人讀《金剛經》,也是建議他們不必急著讀懂經文,因為這一段不懂的時光,有如人生的童年,我們在不懂的時候與這本經所結下的緣分,彷彿一個小孩子充滿好奇地看著自然世界。這是一段非常難得,也將影響人們一生道路的時光,請不要打擾它,也不要太早結束它。

我就這樣迷迷茫茫,有一搭沒一搭地誦讀《金剛經》,持續幾年。其中,有兩個感想可以跟大家分享。

一是雖然不瞭解經文的意思,可是,每次讀誦時,總會有那麼一兩句話,觸動我的內心,甚至會產生身體局部的反應,彷彿一陣電流通過胸前,或者從肩膀到後背感到一陣痠麻、發熱。而且連續幾個月都會對這幾句話有這樣特別的感受。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念到經文中「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一句,感受非常強烈,是從頭到腳都如同觸電一般,幾乎無法繼續往下讀。

另有兩次,身心也有很強烈的感受,但還是比不上「此法無實無虛」。一次是讀到「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另一次是讀到「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對於這樣的反應,我不知如何解釋,只能理解為,跟這幾句經文有特別的緣分。所以,我就把幾句經常觸動我的經文,記在心中,平常沒事時,就反覆回味,或者拿這些經文來理解現實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此時,我雖然還是不懂整體經文的意義,卻覺得《金剛經》十分可親,並不會因為它的深奧而產生距離感。

第二件值得分享的事是,在讀誦《金剛經》時,我常常望文生義,誤解經文的意義。其實,這並沒有關係。因為有這樣的誤解,後來在我正式讀一些法師講經的書籍時,先前錯誤的理解會被糾正,甚至產生慚愧感。這樣的慚愧感反而讓我對此處的經文印象深刻,體會也隨之加深。在我開始讀法師的講解後,有時也會理解錯誤,甚至不懂裝懂,但這些錯誤又會在幾年之後,因為新的閱讀與體會,再經歷一次充滿慚愧的糾正與檢討。所以,我的第一個心得是,不必太早去懂《金剛經》的經文。而第二個心得是,不必想一次就把《金剛經》的經文全部弄懂。想一次就把《金剛經》完全讀懂,這樣的理解一定會有錯,也會充滿誤解。

對於這樣一部重要的佛經,在我們生命的歷程中,我們應該,也必然會反反覆覆地,來來回回地體會。每隔三、五年,找一本適合的書,一字一句地,好好重新精讀一次。隨著年齡的增加,每一次的精讀,一定會有不同的體會,也一定會有更深的體悟。

還有,如果能把我們對金剛經的體會,運用在日常生活中,在所遇到的問題中實踐,我相信,這樣的運用與實踐,重要性要遠高過對經文的正確理解。因為,大部分的理解只是頭腦的活動,只有願意落實在生活中,才會變成真實的智慧。

我開始講授心經與《金剛經》,大約是七年前。當時因為《心經》篇幅較短,所以先開《心經》課程,後開《金剛經》課程。不過,實際授課之後,發覺《心經》的篇幅雖短,實則內容深奧,牽涉廣泛,對初學者來說,反而不易體會。所以現在授課,我會先上《金剛經》,後上《心經》。

對於沒有沒有佛學基礎的人來說,《金剛經》是親近佛法般若智慧最好的第一本書。我常跟學員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宗教性」,也都願意修行,但是,不一定每一個人都想信奉某一種特定宗教。所以,我講《金剛經》,並不完全用佛教的立場來講,更多是用「宗教性」的角度來講,或者用修行的角度來講。

當然,每一種宗教都有自己的修行方法,然而,我所謂的修行,並不特指某一種宗教的修行,而是指人生的修行。

什麼是人生的修行呢?我個人的看法是:只要我們真心希望自己變得更好,真心希望自己的生命變得更有意義、更有價值,並且願意在這件事情上付出努力,這就是人生的修行了。

好比你很少運動,而且你真心認為運動會讓你變得更好,那麼運動對你來說就是修行。又例如你常常發脾氣,而且你真心認為少發一些脾氣,會讓你變得更好,那麼少發脾氣對你來說就是修行。或者你東忙西忙,精神緊張,連頓飯也很難放鬆心情地吃,那麼安靜下來,一人獨坐二十分鐘,什麼都不想,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這對你來說,也是修行。

所謂「真心希望自己變得更好」,其實包含了三件事情。一是「真心」,二是「希望」,三是「改變」。

「真心」不單單是指真誠,同時也是一種自我覺察的能力。因為,我們的「真」,需要透過反覆地自我覺察才能確立。所謂的「希望」,不只是被動的期待,而是一種主動付出努力,並逐漸使之實現的願力。所謂的「改變」,是我們真的感受到自己的成長、學習、提升,並慢慢成為我們理想中的樣子。

修行最重要的就是這三件事:自我覺察、實踐願力,以及成長提升。

對我來說,《金剛經》和《心經》無論是否會引領人信仰宗教,都一定是引領人修行的寶貴經典。所以,當時我心中設想的授課對象,並不是信仰佛教的人,而是願意修行的人。

人只要開始在意怎樣使用時間、只要開始在意想成為怎樣的人、只要開始在意怎樣的人生比較有意義,怎樣的人生比較沒有意義,只要開始在意怎樣過此一生,才不算白白來人世間走一遭,只要他開始在意這些事情,就是開始表現出「宗教性」的傾向。

人的「宗教性」不是任何一個時間階段都會展現的。從我個人的觀察,覺得一般會在四十到四十五歲之間,慢慢展現出「宗教性」。當然,有些人會更早一些,而有些人則更晚一些。

為何是四十到四十五歲之間呢?這是因為我們現在對壽命的預期,大約是八十到九十歲,而四十到四十五歲,剛好是一半。當人感覺到,自己的生命已度過人生的一半,這時,就會忍不住問自己,生命的意義究竟是什麼?他會很想知道,如此忙碌半生,究竟目的何在?他更想要知道,要做哪些事情,人生才不算虛度?

當他發覺,人生已經度過一半,而他對這些問題的答案,仍毫無所知,仍無法面對,仍有意無意地在迴避,他的內心,就開始警醒了。他開始知道不能再繼續這樣,開始感到時間有限,想要認真反省自己的生活。

當一個人開始認真面對這些問題時,深藏在他內心裡的「宗教性」,就會開始甦醒。

一個人想要過好這一生,想要讓生命有意義、有價值,想要讓自己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佛法的智慧,絕對可以提供很大的幫助。而在所有的佛法智慧中,我認為《金剛經》可以提供最簡便、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法。這個方法,從名相上說,我們可以稱之為「般若」。而從實踐上說,則可以稱之為「放下」,或者「放下執著」。

人生可以追求的事物非常多,多到讓人不知如何取捨。但是,如果能安靜下來覺察自己的生命,反省自己的生活,開始進行讓自己變得更好的修行,大概經過三、五年之後,就會知道,真正關乎我們生命意義的事情,其實並沒有很多,人生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複雜,那麼困難,那麼難以輕鬆。

在這個覺察生命的過程中,你會發現,「放下」幾乎是我們每天都要從事的日常功課。當我們慢慢學會「放下」,我們的世界就會越來越明澈,越來越清楚,我們的人生道路也會越來越明確,越來越篤定。最後,我們會知道自己應該過怎樣的生活,成為怎樣的人,在怎樣的事情上努力,並在「宗教性」的實踐上,圓滿我們的一生。

那麼,《金剛經》究竟在講什麼?為什麼可以給人這麼大的幫助?我是這樣體會的。

一般認為《金剛經》的主題是講「空性」。可是,「空性」並沒有具體內容,所以是沒辦法直接描述的。例如我們講「人性」,不同哲學家賦予「人性」不同的內容,所以,「人性」是可以講的。可是,「空性」跟「人性」不在同一個層次。「人性」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基礎,而「空性」則是一切之所為一切的基礎。佛教認為,一切事物的存在,並沒有實質層面上的基礎,所以稱之為「空」。

「空性」因為沒有具體內容而無法講,但是,為了傳播佛法,卻也不能不講,那怎麼辦呢?這時,《金剛經》提供了一種方法,讓我們循此法而認識「空性」,我稱之為「以心說空」。

舉例來說,我們的心有一種傾向,喜歡認定某些事物是好的,某些事物是不好的。被認定是好的事物,例如富貴名利,我們就會努力追求。被認定是不好的事物,例如辛勞困難,我們就會努力迴避。這種傾向,深入人心,且非常強烈,以致我們的心完全被它綑綁,只能照著這樣的設定行動,無法逃脫。這樣就是落入因果業力,隨其流轉,不得自由。這樣隨因果業力而流轉的心,與「空性」背道而馳。

我們的心,可不可以有另一種傾向呢?我們的心,能不能有另一種理解方式呢?例如我們是不是應該反省一下,我們所認為好的東西,真的那麼好嗎?富貴名利真的好到,值得我們犧牲其它一切,全心去追求嗎?同時,我們所認為不好的東西,真的那麼不好嗎?辛苦與困難真的一點正面價值都沒有嗎?如果我們的心,有這樣的理解,那麼我們就不會被原有的傾向控制,我們可以某種程度地逃脫因果業力,某種程度地得到自主與自由。

我們的心,喜歡認定事物是這樣的,或那樣的。這可以稱為好惡,或者價值評斷。這個認定,會逐漸強烈,最後變成難以改變的傾向。接著,這個傾向會控制我們的頭腦與身體,讓我們依循這一認定而去行為與反應。當我們的頭腦與身體都被這一傾向控制了,那就代表我們失去了自我覺察的能力,也失去了我們的自由。這樣的情況,就被稱為是隨著因果業力流轉。

如果我們的心,能夠從這一認定的傾向中掙脫出來,那我們就能脫困,不會被控制,也能得到自由。我們的心,能夠逃脫自己給自己設下的圈套,能夠避免「作繭自縛」,能夠透過自我覺察,放下自己原有的傾向,這種能力,就是我們內心智慧的顯現。或者,我們也可以稱之為般若智慧。

《金剛經》想告訴我們的方法是,我們無法直接描述什麼是「空性」,可是,我們知道,如果我們錯誤地使用我們的心,我們就會隨因果業力而流轉,並且與「空性」背道而馳。如果我們正確使用我們的心,我們不但可以不隨因果業力而流轉,同時也可以體會到「空性」的意義。

「空性」不是一種用語言就能表達清楚的東西,理解「空性」最好的方法是實踐般若智慧。透過般若智慧的實踐,「空性」會成為一種意味深長,難以道盡,又不言自明的東西。

那麼如何實踐般若智慧呢?《金剛經》也提供了一個具體可行的方法,那就是「放下執著」。《金剛經》反覆以布施為例,一再強調,布施豐厚財物的人福德非常大,但是,能夠放下福德這個想法的人,他的福德比前者更大,而且大到無量無邊,不可思議。

認為布施必有福德,這是從因果上說法。但是,永遠在因果上說法,也將永遠受制於因果,甚至,稍有不慎,還會受困於因果。

凡事若都在因果上做打算,最後還是難逃業力。因為究竟的福德,不是在因果上得福德,而是放下福德,在因果上得自由。因為,不被因果制約綑綁,既是最高的智慧,也是最不可思議的福德。

「執著」就是被困在因果上,動彈不得。「放下執著」就可以在因果上脫困。我們的苦惱,常常是因為被困在執著上,這樣也不對,那樣也不對,層層綑綁,動彈不得。

遇到苦惱的事,如果我們能反觀自照,好好反省,必能看到自己「執著」的地方。只要放下這些「執著」,那些糾纏不清的因果,自然就被鬆開了,苦惱也就順勢化解了。這化解苦惱的過程,就是某種程度實踐般若智慧的過程。

人只有一個心,但是,心可以善用,也可以誤用。使用錯誤的方法,我們的心必然充滿執著,養成各種固定的腦迴路,接著就是用這些腦迴路作繭自縛,同時帶來數不盡的煩惱。

正確地觀看我們自己的心,就是般若智慧。般若智慧就是站到更高的地方看事情,般若智慧就是放下原有的執著,般若智慧就是跳到世界的外面來看世界,般若智慧就是放下習性,般若智慧就是感受到自己圓滿無缺,無所求無所得。

如果要用一句簡單的話,說明《金剛經》的大意,我想我會說:覺察及觀看是一切修行的根本。任何修行要深入妙境,都要帶一點般若智慧的成分。「放下執著」是實踐般若智慧的鑰匙。一切修行最終都將因般若智慧而得圓滿。

這本書是我與學員共同修習《金剛經》時的講義,經過修改,結集而成,特別向這些學員致上深深的謝意。
轉身遇見佛:
弘一大師修心
中觀:解讀龍
樹菩薩《中論
達賴喇嘛說佛
教:探索南傳
放不下的事,
這樣做,都能
佛陀之心:一
行禪師的佛法
耶穌和佛陀的
六世情緣:告
圖解心經【暢
銷經典版】
大圓滿前行:
普賢上師言教
圖解金剛經【
暢銷經典版】
八大菩薩傳:
寶珠鬘【索達
【告別娑婆套
書(二冊)】
【索達吉堪布
人生套書】(
佛陀:一個覺
醒的人
【一行禪師紀
念套書】(二
超譯佛經〔新
裝版〕:佛陀
佛陀之心【增
修新版】(三
告別娑婆外傳
:悟道之途,
心經隨喜
無罣礙:《心
經》讓你放下
【告別娑婆系
列套書】(二
【空性的智慧
:索達吉堪布
達賴喇嘛說佛
教:探索南傳
Copyright © 大雁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
服務電話: (02)8913-1005 時間:週一 ~ 週五 9:00-17:00 服務信箱:andbooks@andbooks.com.tw Design By Devise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