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講 湯液經法圖是什麼?來自哪裡?
從這節課開始,我們正式開始講「湯液經法圖」。
這個圖呢,其實我在中國藥科大學讀本科的時候,大約是二○○六年,就見過,但是沒看懂,找了一些解讀和探祕的網路文章,還是沒看懂,所以,就給擱下了。讀研究生時,忙得沒時間,也沒顧上再深入研究。直到工作以後,思考問題更加獨立了,敢於破舊立新了,敢於否定之否定了,才算是慢慢有所理解。
所以,在正式講湯液經法圖之前,我先要提醒大家,如果想真正看懂湯液經法圖,一定要敢於破舊立新。破什麼舊?破書本上、課堂上你學到的那些舊。立什麼新?立湯液經法圖的新。
實際上,湯液經法圖很可能比你所學的那些中藥學知識,要更加接近中藥方術的本原。所以,從歷史源流的角度看,湯液經法圖才是源,才是根本。
目前,對於湯液經法圖,我也研究一段時間了,嘗試了幾種方法,發表了幾篇文章,但是仍然感覺剛剛人門,需要學習、思考、領悟的東西還有很多。
接下來,就讓我帶著大家學習一下湯液經法圖。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湯液經法圖,好有個主觀印象。
看了這個圖,大家有什麼感覺嗎?我想,大家剛開始一定有看不懂的地方,感覺必須要有配套文字或案例才能理解。但是至少我們可以看出,這個圖包含有兩個方面的訊息。
第一個方面的訊息,是五味,即辛、鹹、甘、酸、苦。
現有的中藥藥性理論包含的內容很多,有四氣(寒熱溫涼),有五味,有歸經,有升降沉浮,有毒性,而在湯液經法圖裡,只有五味,這說明什麼?說明在所有的中藥藥性理論內容中,最重要的,就是五味。
你也可以這樣想,中藥大都是吃進去的,吃到嘴裡的東西,能吃出寒性或熱性嗎?能吃出歸哪個經嗎?能吃出大毒、小毒嗎?都不能。但是一定能吃出味道,比如酸味、鹹味或甜味這樣的味道!
當然了,熱的東西和涼的東西,只是服用溫度的差異,不能代表寒熱藥性。
從湯液經法圖包含的五味訊息來看,這個圖與藥有關,與治療有關。
第二個方面的訊息,是五行。
從幾何角度看,湯液經法圖其實是一個五邊形,在這個五邊形的內邊,寫著木、火、土、金、水五個字。這五個字代表什麼呢?代表很多訊息,比如五臟。
中醫學上講,五臟六腑是構成人體的重要臟器,但五臟六腑不僅僅是具體的臟器,還是一個一個的功能模塊,分司著不同的人體功能。其中,五臟包括肝、心、脾、肺、腎。五臟與五行的對應關係是:肝代表木,心代表火,脾代表土,肺代表金,腎代表水。簡單表述就是:肝木、心火、脾土、肺金和腎水。
我們說,二○二○庚子年金運太過,肺金和肝木(金剋木﹚都容易出問題,體現的就是這樣的對應關係。
從湯液經法圖包含的五行、五臟訊息來看,這個圖與病有關,與診斷有關。
所以,湯液經法圖就是一個既與疾病診斷有關,又與治療用藥有關的圖。也就是說,湯液經法圖所代表的是一個完整的診療體系,有什麼樣的病,選什麼樣的藥,都在圖裡面有表示。單這一點,湯液經法圖就把君臣佐使配伍理論甩開好幾條街。
接下來,我們講講這個圖是從哪裡來的。
一個故事,總要有時間、地點和人物三要素。我們這個故事,時間起點是一八九七年,地點是敦煌,人物是一個道士,名字叫做王圓籙。
一八九七年,也就是光緒二十三年,一個名叫王圓籙的道士來到了敦煌莫高窟,並在此定居下來。敦煌,地處中國西北部,現在只是一個並不起眼的小城市,但在絲綢之路盛行的時候,卻是連接東西方貿易的咽喉,是 絲綢之路上的明珠。
王道士在敦煌莫高窟住下來,供奉香火,收受布施,並且意外地發現了一個神祕的洞窟,即大家現在熟知的藏經洞(第十七窟),根據王道士自己的說法,藏經洞「內藏古經萬卷」。
是的,藏經洞裡藏有中國傳統的四書五經、經史子集,以及佛教、道教的大量珍貴歷史文物,具體包括壁畫、經卷、絹畫、佛像等,有五萬多件。
想看這些歷史文物的,可登錄「數字敦煌」官方網站查看。
話說回來,這麼多珍貴文物最後哪兒去了呢?大家都知道,在那個時候,神州大地支離破碎,而這麼多的珍貴文物,就是被一批又一批的外國強盜,打著探險、考古和測繪的幌子,連騙帶偷搶走了。
一九○七年,英國人斯坦因來了,劫走幾十箱,據說打包就花了七天;
一九○八年,法國人伯希和來了,劫走幾十箱,據說僅經卷就有七千多卷,全是上乘之品;
一九一一年,日本人吉川小一郎來了,劫走十幾箱;
一九一四年,俄國人奧登堡來了,掠奪數量不詳;英國人斯坦因又來了,又掠奪走一部分。
據說,王道士也曾經向當時的知縣和縣令反映過,甚至還給老佛爺寫了密信,但是,都沒用。
接下來,重點來了。
一九一八年,一個叫張偓南的醫生,去蘭州探望朋友時順道去敦煌莫高窟參觀,路遇大風,便在王道士家借宿。兩人閒談時,王道士得知張偓南行醫,便將自己藏下的一卷醫書賣給了張偓南。這卷醫書即《輔行訣》,是梁.陶弘景寫的。
張偓南知道這是難得的古書,便將這卷醫書珍藏在家裡,成了代代相傳的家學,並傳給了孫子張大昌,教其治病救人。受家傳影響,加上勤奮好學,張大昌很快就成了小有名氣的民間中醫,還擔任了原河北省中醫研究院的通訊研究員。
一九六五年、一九七四年,張大昌兩次將《輔行訣》手抄本寄送至中國中醫研究院(現中國中醫科學院),希望將其獻給國家,以利後學,挽救時弊。後來,經過王雪苔、馬繼興、錢超塵等文獻大家的不懈努力,這本書才得以刊印流傳。
大家現在就可以在京東、當當網上買到《輔行訣》相關圖書。
在這本張大昌家傳的《輔行訣》裡面,收錄了一些更早時期的醫學內容,這就是我們的主角——湯液經法圖。這個圖被《輔行訣》所引,但不是陶弘景所作。那它是誰作的呢?據傳是伊尹所作,湯液經法圖就是伊尹所著《湯液經法》裡面的配圖。
伊尹是誰呢?伊尹是廚師的祖師爺,被稱為「中華廚祖」。其實呢,伊尹是一個聖人,不僅僅會做飯,而且還懂用藥,撰寫過《湯液經法》,可惜原書已佚。
幸運的是,由於陶弘景的轉載,《湯液經法》裡面的湯液經法圖被保留了下來。在《輔行訣》裡面,陶弘景這樣說:「此圖乃《湯液經法》盡要之妙,學者能諳於此,醫道畢矣。」足見這幅圖的重要性。
這就是湯液經法圖的來歷,不可謂不曲折。假如這個過程中稍有閃失,比如《輔行訣》被外國強盜掠走了,或者王道士沒有將《輔行訣》賣給醫生,抑或張大昌沒有將《輔行訣》獻給中國中醫科學院,抑或沒有人將《輔行訣》校對出版,等等,只要有一個閃失,今天這篇文章就不存在了。說真的,想想都覺後背發涼。
試想一下,在英國博物館、法國博物館裡陳列的敦煌文物中,還有沒有中國失傳的重要醫學古籍呢?
所以說,在敦煌藏經洞的數萬珍貴文物被帝國主義列強掠奪這麼多次後,這本書還能傳下來,這張圖還能傳下來,實屬萬幸。我們要好好珍惜,將之發揚光大。
本節課就講到這裡,下次我教大家看懂湯液經法圖的結構。
第二講 透過虛實認識疾病,採用補瀉治療疾病
本節課我們講一下湯液經法圖的結構和內容。
我們一直在說,湯液經法圖是一個完整的疾病診斷和治療的方法學體系,包含了疾病的診斷,也包含了疾病的治療,那這是什麼意思呢?很簡單,醫學的目的,就是認識和治療疾病。不同的醫學,有不同的認識疾病的方法。現代醫學認識疾病,有現代醫學的方法;中醫學認識疾病,有中醫學的方法。
接下來,我們先看看這些方法。
比如說,一個人出現發熱、流鼻涕和嗓子疼等症狀,現代醫學認為,這是由細小的病原體(要麼是病毒,要麼是細菌,要麼是別的什麼)造成的,並且將其定義為上呼吸道感染。對於這個疾病,現代醫學的治療辦法要麼是等待人體免疫力戰勝它,要麼是用一些緩解症狀的藥物,要麼是用一些抗病原體的藥物。這是一個完整的疾病認識和治療途徑。
從傳統中醫學角度看,一個人出現發熱、流鼻涕和嗓子疼等,也是外邪侵入機體所致,只不過這種外邪,不是細小的病原體,而是外感六淫,即風、寒、暑、濕、燥、火。這是肉眼看不到的無形邪氣。
也許有人會說,既然看不到,那又是怎麼知道的呢?
這就奇怪了,看不到的東西就不存在嗎?引力就看不到,可引力卻真實存在。風也看不到,可風也依然存在,而且我們可以透過樹葉、塵沙、旗子的變化,來認識風。光分為可見光和不可見光,什麼是不可見光呢?就是你看不到但又確實存在的光波。所以,很多真實存在的東西,我們都是看不見的。
既然看不到,那想要了解這些東西,就只能透過思考了。所以,只有不會思考的人,才會相信看不到的東西就不存在。
想更進一步了解的,可以看看《道德經》、《莊子》,或者《關尹子》,華夏先哲把這個事說得很清楚,我們就不再展開論述了。
言歸正傳,從中醫學角度看,感冒是由外感六淫無形邪氣引起的,相應地,就採取疏風、散寒、祛暑、化濕、潤燥、清熱等方法來治療。這些邪氣可以單一致病,也可以混合致病。在治療上,如果是風寒感冒,就選用辛溫解表藥或方,如麻黃、桂枝、紫蘇葉、荊芥穗、風寒感冒顆粒、通宣理肺丸等。如果是風熱感冒,就選用辛涼解表藥或方,如金銀花、連翹、柴胡、薄荷、雙黃連口服液、銀翹解毒丸等。
現代醫學和中醫學對感冒的認識和治療,就是上面這個思路,但是湯液經法圖體系不是這樣理解的。
在湯液經法圖裡,所有的疾病都是透過五臟虛實來認識的。五臟有肝、心、脾、肺、腎五個,再分別考慮虛證和實證,一共是十種病證,或者叫做十種疾病狀態。如下:
肝木:肝虛病證、肝實病證
心火:心虛病證、心實病證
脾土:脾虛病證、脾實病證
肺金:肺虛病證、肺實病證
腎水:腎虛病證、腎實病證
注意,這些概念裡面,有些現在很常用,比如說脾虛、腎虛;有些已經不常用了,比如說肝虛、脾實。現在一般理解的脾虛,與這裡的脾虛,相似但不完全相同,大家先理解到這一點就行,具體哪些內容相同,哪些內容不同,等講到具體的方子,就理解了。
既然疾病已經被分類了,那麼相應地,就要採取或補或瀉的方法來治療了。虛證用補,實證用瀉。
肝木:肝虛病證——補肝木
肝實病證——瀉肝木
心火:心虛病證——補心火
心實病證——瀉心火
脾土:脾虛病證——補脾土
脾實病證——瀉脾土
肺金:肺虛病證——補肺金
肺實病證——瀉肺金
腎水:腎虛病證——補腎水
腎實病證——瀉腎水
簡單來說,就是透過虛實認識疾病,採用補瀉治療疾病,虛則補之,實則瀉之。
這就是湯液經法圖體系對疾病的認識方法。無論外感病或內傷病,都要納入湯液經法圖體系,也都可以納入這個體系。接下來的所有討論,都是圍繞著這個湯液經法圖體系對疾病的認識方法來展開,請大家理解這個方法,記住肝、心、脾、肺、腎、虛、實、補、瀉這些術語。
接下來,我們用湯液經法圖體系來認識感冒。
剛才說了,從外感六淫角度看,感冒有風邪感冒、寒邪感冒、暑邪感冒、濕邪感冒、燥邪感冒和熱邪感冒。為了大家容易理解,我們就以一種感冒——風邪感冒為例,進行分析。
風邪感冒是哪個臟腑的病呢?是虛證還是實證呢?為了弄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幾段《黃帝內經》的經文。
《素問.五運行大論》載:「帝曰:寒暑燥濕風火,在人合之奈何?其於萬物何以生化?岐伯曰: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載:「帝曰:余聞上古聖人,論理人形,列別臟腑,端絡經脈……四時陰陽,盡有經紀;外內之應,皆有表裡。其信然乎?岐伯對曰: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
《素問.五常政大論》載:「敷和之紀,木德周行,陽舒陰布,五化宣平,其氣端,其性隨,其用曲直,其化生榮,其類草木,其政發散,其候溫和,其令風,其臟肝,肝其畏清,其主目,其穀麻,其果李,其實核,其應春……」
看到了嗎?風邪引起的疾病,應該歸屬於肝,這裡面不僅包括風邪感冒,還包括其他疾病。我們常說的厥陰風木、肝風內動,其實也是提示我們風、木、肝三者的關聯性很高。
那麼,風邪感冒是虛證還是實證呢?這一點,可以根據《輔行訣》的記載來判斷。
在《輔行訣》中有「肝虛則恐,實則怒」的記載,同時肝虛病證的表現有「心中恐疑」、「氣上衝心」、「汗出」、「心悸」、「頭暈目眩」等,肝實病證的表現有「脅痛腹痛」、「頭痛」、「易怒」等。從這些內容來看,惡風、汗出、鼻塞為主的風邪感冒,應以肝虛證為主。
於是,風邪感冒就與肝虛病證對應起來,治療上應該補肝木。具體怎麼補肝木呢?我們接著來看。
根據《輔行訣》的記載,「肝德在散,以辛補之,酸瀉之,甘緩之」。也就是說,補肝木應該選擇以辛味藥為主、甘味藥和酸味藥為輔的組方策略。也就是在湯液經法圖裡,左下角的那個區域。
那麼,歷史上治療風邪感冒的中藥複方,是這樣組方的嗎?
是的!比如說,桂枝湯。
桂枝湯是《傷寒雜病論》裡面治療太陽中風的經典方,具有辛溫解表、調和營衛的功效,主治頭痛發熱、汗出惡風、鼻鳴乾嘔、苔白不渴、脈浮緩或浮弱者,臨床常用於治療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熱等,是一個經典的治療風邪感冒的方子。
桂枝湯的組成是什麼呢?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其中,桂枝味辛,芍藥味酸,甘草味甘,生薑味辛,大棗味甘。算一下,兩個辛味藥,兩個甘味藥,一個酸味藥。而且,從用量上看,兩個辛味藥的用量之和,是酸味藥用量的兩倍,保證了全方以辛味和甘味為主。
在湯液經法圖的肝木區域,辛味在上,酸味在下,甘味在二者之間。我們可以對圖形稍加變換,將肝木區域的辛味、酸味和甘味以如下方式顯示出來。
把桂枝/生薑、芍藥、甘草/大棗三組藥物填在這張圖裡的辛味、酸味和甘味區域,再標上展示整體方劑補瀉作用的大箭頭(全方以補為主,箭頭順時針;全方以瀉為主,箭頭逆時針),就會得到下面樣子的一張圖。
這就是用湯液經法圖所表示的桂枝湯。
一直以來,學術界都在爭論,為什麼桂枝湯裡面要加芍藥呢?一個酸收酸斂的藥,放在一個辛散解表的方劑裡,是何用意?為什麼不放一個苦味清熱藥在裡面?諸如此類問題,如果用湯液經法圖理論體系來解釋,是一目了然的,因為辛補肝,酸瀉肝,辛酸化甘能緩肝,所以我們要用「辛-酸-甘」的組合治療肝虛病證,而不用苦,不用鹹。
這種「辛-酸-甘」的組合,也正是桂枝湯調和營衛的源頭,有補有瀉,有散有收,才能調和。一味地狂補狂瀉,只能是猛攻,沒法調和。就像談判調解,雙方都要有迴旋的餘地才行,單純的一方強勢、另一方讓步,那不是談判調解。從這個角度看,桂枝湯也可以稱為是補瀉兼施。
所以我們說,治療太陽中風表證的桂枝湯,就是一個典型的以補肝木為主、補瀉兼施的治療方劑。這個案例還給我們兩點啟示:第一,湯液經法圖不是虛構的,它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很高的應用價值;第二,《傷寒雜病論》與湯液經法圖同宗同源,密切相關。
好了,本節課就講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