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別把壞情緒妖魔化(節錄)
壞情緒不是錯,別急著用「橡皮擦」清除
身為一名經常和兒童家庭開展工作的諮商心理師,過去十三年,我曾多次和一些新手爸媽們玩一個「遊戲」:我會播放一段嬰兒大聲哭泣的音訊,時長約一分鐘,然後請新手爸媽們猜一猜那段哭泣聲持續了多久。大部分的爸媽會猜二至三分鐘不等,甚至有媽媽會說:「猜不出來。聽到孩子哭,我就感覺腦袋一片空白。」
痛苦會扭曲我們對於時間長度的感知,當孩子經歷壞情緒時,每個不忍心看到孩子痛苦的人都會感覺「度秒如年」,恨不得立刻拿起一塊橡皮擦,把孩子的哭聲與眼淚都抹掉。每當有新生命呱呱墜地,我們最誠摯樸實的願望就是孩子可以幸福快樂地長大。但如果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真的只有幸福快樂,那會有怎樣的結果呢?
此刻,我的腦海中浮現出一些在小學高年級階段來到心理諮商室的「別人家的孩子」。之所以說他們是「別人家的孩子」,是因為這些孩子有一些共同特點:從嬰兒時期就非常好帶,聰明伶俐,無論在幼稚園還是小學早期,都是人見人愛的好孩子。然而在小學高年級或者國中時期,他們可能因為各種原因而經歷了一些挫折:也許是學業上突然有些力不從心,也許是在學校裡經歷了人際關係上的壓力⋯⋯。這些挫折也許在家長和老師看來並不是很嚴重的情況,但孩子的反應卻令人擔心:有的孩子可能會退縮回避,甚至開始害怕去上學;有的孩子和父母的關係不錯,會告訴爸媽自己「想死」;還有的孩子索性一去學校就頭痛肚子疼,去醫院檢查也找不到原因,最後來到了心理諮商室。
作為一個媽媽,我也會幻想擁有從小到大非常好帶的孩子;但作為一個諮商心理師,「非常好帶」恰恰是一個會讓我有點警覺的描述: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到大都那麼「好」,那麼那些壞情緒都去了哪裡呢?比如這個孩子在學步期經歷過進退兩難的糾結、甚至崩潰嗎?這個孩子在四、五歲時是如何表達自己內心那些壞壞的小心思的?
有意思的是,這些孩子的父母都會異口同聲地告訴我:「沒有啊!我家孩子真的很乖巧,雖然知道很多孩子兩、三歲時會鬧脾氣,但我們家的孩子是真的沒怎麼哭鬧過。」再細細問下去,會發現這些孩子還有一個共同點:他們兩、三歲時的主要養育者都是祖父母,並且這些祖父母對孩子的照顧可說是關愛有加、無微不至,尤其是當孩子出現了一些壞情緒的小火苗,盡心盡職的祖父母經常會第一時間用滿足與愛意來讓孩子「熄火」。我想像了一下,自己若是被一群人照顧到有求必應的狀態,的確也沒什麼機會發脾氣了。
但在教養環境中徹底隔離壞情緒,也意味著孩子錯過了一個重要的發展期:兩、三歲是壞情緒與現實環境碰撞最激烈的時期之一,一個連話都說不清楚的孩子要開始一次次練習從各種壞情緒中平復下來,這簡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雖然很難,但跌跌撞撞了一路後,最終發展出健康自我調節能力的孩子會更有底氣去面對人生的各種境遇。當他們進入小學高年級時,認知發展任務變得比過去更為複雜,課業難度增加,和同儕、老師之間的關係比起在更小的年紀時也開始有了更多的張力,一個孩子必然會在一些時刻面對「想得卻不可得」的失落感。倘若在這個更為複合的發展階段到來時,一個孩子還沒有初步建立起與壞情緒共處的能力,繼續向前發展的勢能就會停滯,發展進程甚至會後退,「別人家的孩子」變成了令父母和老師頭疼且擔心的孩子,孩子自己也會很痛苦且著急。在另一些情況下,這些問題可能會等孩子上了國、高中後才慢慢浮現出來。相較於一個小學生,中學生遭遇身心困難時的衝動性與破壞力往往更驚人,那些童年未完成的壞情緒功課,很有可能會讓一個人在這個階段付出更大的代價。
這裡想特別指出的是,隔代教養對孩子並非有害,恰恰相反,我堅信有愛的隔代教養是一個人生命早期重要的情感資源,來自祖輩的關愛與照護能讓一個人一生都時不時回想起那種溫暖的感覺。「隔代親」雖然會使祖父母輩有過度保護孩子免於經歷壞情緒的傾向,但也讓孩子內心寫下了一句有力量的預言:「我想要的東西會有的。」在這層無意識的影響下,這些孩子在幼稚園與小學低年級階段往往表現出色,他們會堅信只要自己很想要達成某種狀態,那種狀態便有可能實現,而這種信念對人的一生會產生諸多積極的影響。
用過度保護的方式來讓孩子徹底與壞情緒絕緣,這種狀態不只存在於隔代教養的模式中。養育者自身的成長經歷與情緒調節能力等,決定了我們在多大程度上能夠在孩子出現壞情緒時給予恰到好處的涵容與回應。在為人父母的道路上,最有可能和孩子實現共同成長的領域,恰恰出現在那些與壞情緒有關的時刻。
可惜,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出現的這些珍貴的壞情緒也承受了各種誤解。
我們對於壞情緒的第一個誤解是,壞情緒可以說走就走。我們當然希望孩子可以高高興興地度過所有時光,但這是不切實際的。每個孩子都會經歷形形色色的壞情緒,而即便壞情緒令他們自己及周圍的人都很不舒服,我們的體內並不存在一個神奇開關,能控制壞情緒的來去。當你費盡心思想讓孩子走出壞情緒卻不奏效時,並不代表你很糟糕,也不是孩子故意要跟你作對,而是我們的大腦需要經歷許多的練習才能學會如何健康應對各種壞情緒。如果你無法讓一個幼稚園孩子一步登天解二元一次方程式,那麼也不能期待他們一夜之間就學會如何走出壞情緒。
我們對於壞情緒的第二個誤解是,壞情緒是缺點,它是非常糟糕的。但其實壞情緒經常很有用。在一部著名的好萊塢動畫電影《腦筋急轉彎》中,小主人翁大腦中的五種情緒小人都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無論是害怕、悲傷還是憤怒,這些情緒對於我們日常生活的運作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比如害怕讓我們免於衝動,遠離危險;悲傷讓我們反思覺察,三思而行;憤怒則讓我們表達需求,推動變化。
有時我會用「風」來形容壞情緒:風如果能量巨大而混亂,可能會摧毀很多東西;但如果方法對了,風力發電可以帶來許多能量,讓我們創造出更多美好的東西。也許讀完本書,你會發現情緒不分對錯,各種情緒都可以轉化為成長的動力。如果能夠充分利用孩子經歷壞情緒的契機,也許能幫助他們實現某方面能力的發展。當孩子出現壞情緒時,身旁的養育者所提供的支持與示範,對一個孩子來說將是非常珍貴的記憶與經驗。
我們對於壞情緒的第三個誤解是,壞情緒的解決方法是有標準答案的。但其實每種壞情緒的背後都蘊含著眼前這個孩子獨一無二的需求,這些需求往往與先天氣質、年齡階段、家庭環境、社會文化等眾多因素互相關聯影響,構成了千姿百態的「矩陣」。有一些育兒方法試圖提供一概而全的萬能公式來幫助養育者迅速消除孩子的負面情緒,或許其中一些方法的確緩解了育兒的焦慮,但在現實生活中,不少父母會發現「這個看似很對的方法對我家孩子沒用」。當孩子的壞情緒出現時,養育者能帶著溫和的好奇傾聽到壞情緒的「弦外之音」,同時真實勇敢地面對自己的需求與侷限,這也許才是讓孩子從壞情緒中實現成長的金鑰匙。
感謝你能耐心讀到這裡,我有信心在本書後面的章節中,逐步向你展現這把專屬於你家孩子壞情緒的金鑰匙要如何打造出來。此刻請記住:壞情緒不是錯,別急著用「橡皮擦」清除。
壞情緒存在的意義
當養育者對孩子的壞情緒感覺格外難以忍受時,我經常會半開玩笑地說:「恭喜你養出了一個能如此直接表達壞情緒的孩子!」誠然,壞情緒的背後往往有一些未被滿足的需求需要被自己與周圍人看見,但一個人要直接表達壞情緒也是需要心理底氣的。此刻不妨想一想,你在生活中較可能在哪些人面前流露自己的壞情緒?哪些人最有可能看到你展現壞情緒的那一面?我猜你腦海中浮現出來的大部分都是自己最為親近與信賴的人,對孩子們來說也是如此。
在和上百個兒童家庭工作的過程中,最讓我擔心的孩子並不是那些會激烈表達壞情緒的孩子,而是那些雖然發展上出現了各式各樣的阻礙,但看起來似乎一點壞情緒也沒有,或者沒有「力氣」去表達壞情緒的孩子。在那些孩子的內心世界裡,並沒有一個安全的時間與空間能讓他們去釋放自己的壞情緒,而當不安與難受常年在小小的身體裡發酵時,一個孩子身心茁壯成長的可能性就有可能被吞噬。
更重要的是,壞情緒的存在本身對於人類發展是有意義的。
首先,如果不是因為那些壞情緒,或許人類活不到今天。這句話聽起來有點奇怪,但請大家設想一下,憤怒也好,害怕也罷,這樣的情緒之所以產生,是因為在遠古社會,人們為了存活下來,就需要有這樣的情緒去遠離天敵與危險,同時和入侵者進行爭鬥。比如我們會和黑熊搶食物,我們會和鄰近的部落搶地盤。而這些爭鬥的背後都有恐懼、憤怒這兩種情緒的身影。這些情緒雖然令人不適,但它們的存在卻讓我們贏得了一場又一場戰役,從而活到了今天。這些情緒並不是我們的敵人,而是真正讓我們「活下來」的情緒。養育者們經常對媒體報導中孩子遭遇各種侵犯的故事感到心有戚戚,試想一個孩子如果完全沒有壞情緒,完全沒有憤怒違抗的情緒,當面對危險時又該如何做出反抗?雖然壞情緒令養育者很苦惱,但壞情緒存在本身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二,壞情緒是在表達「我是誰」。
回想起來,不少養育者第一次體驗到孩子的壞情緒,是源於孩子開始意識到「你、我、他」的時候。比如當一個嬰兒餓了而媽媽沒有及時餵奶時,孩子意識到了「我並不等於媽媽,媽媽有自己的節奏與想法」,有時就會哇哇大哭起來;一個半歲大的孩子因看到陌生人而大哭,很可能是因為意識到了「這個人和我以及我平時熟悉的那些人都不一樣」;尤其當孩子開始學爬學走路的時候,各種有原因或者沒原因的哭鬧背後,更是蘊含著堅定的自我意志。這些壞情緒可能都在指向同一個目標:我和你們是不一樣的,我就是我,我有我的想法與願望。
當看到孩子因為有了「自我」而產生的諸多壞情緒時,一方面,需要先為養育者們鼓鼓掌,這表示孩子被養育得不錯,已經能夠意識到自我的存在了。
另一方面, 在這樣的階段, 孩子也非常需要父母樹立起安全的界限。說「不」,就是樹立這樣一種安全界限的必要條件。當孩子出現壞情緒時,怎樣說「不」才能支持孩子的成長?相信你會在本書中找到自己的答案。
第三,當壞情緒可以被表達而不是被壓抑時,孩子的身心會更健康。
從事心理諮商工作十三年,我時不時會和一些憂鬱的來訪者工作,他們有的是成年人,有的是年紀比較小的孩子。我感覺憂鬱的人經常缺乏表達壞情緒的能力,當他們把那些憤怒、委屈、內疚的情緒留給自己時,會更容易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從精神動力角度來說,我們把這種現象叫作「自我攻擊」──當一個人只會讓壞情緒攻擊自我而無法對外表達時,他的身心發展就有可能遇到各種阻礙。
當這些來訪者在心理諮商工作中逐步建立起表達壞情緒的能力時,他們的憂鬱症狀也會相應減輕一些。
身為諮商心理師,相較於流露出許多壞情緒的孩子,有時我反而更擔心看起來從不表達壞情緒的孩子。一個從來不表達壞情緒的孩子經常是「面目模糊」的,讓人無法清晰瞭解他的需求與底線是什麼。這樣的孩子很可能也讓許多的壞情緒朝向了自己,以致內在感覺抑鬱。能夠表達壞情緒是孩子生命力的一種展現,而幫助孩子表達壞情緒是讓他們保持身心平衡的良藥。
第四,壞情緒的背後有許多好願望。
動畫片《腦筋急轉彎》中,怒怒的配音員在接受採訪時說:「憤怒是關乎如何把一件事情做好的情緒。」當我們對現狀有所不滿的時候,憤怒和另一些壞情緒往往可以驅使我們去做出一些努力,去改變我們並不喜歡的現狀。即使是悲傷這種看似沒有價值的壞情緒,也可以幫助我們進行更多反思與覺察,從而避免犯更多錯誤或者做出衝動的行為。
在我們的生活中,你也許會發現,一些不畏懼表達壞情緒的成年人經常也有著非常強大的能力,去改變一些不那麼完美的現狀。幾乎所有電視電影中的英雄人物都能面對自身的壞情緒而不逃避。當一個孩子展現出壞情緒時,他似乎是在告訴周圍人:我想要改變這一切;我覺得我能改變這一切。這些心態意味著孩子認為自己值得擁有更好的境遇,這一點往往和一個孩子相信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有非常大的關聯,映射出他們的自尊與自信。
第五,體驗壞情緒能豐富身為一個人的感覺,從而激發創造力。
人類可能是生物界中能體驗到最多種類情緒的物種。即使是令我們不舒服的情緒,也往往可以激發出更多的思考,從而讓我們擁有更為完善的大腦。所謂「悲憤出詩人」,正是描述了壞情緒的一體兩面。
從文藝作品到科學進步,看似理性的過程背後,都有感性情緒的參與。而情緒從來不是只有令我們感到舒服的那些,恰恰是令人不舒服的情緒,促使我們去改變、去前進。教會孩子與壞情緒共處,就是給了他們一把通往人類潛能寶藏的鑰匙。
雖然此時此刻我為壞情緒說了許多好話,但是相信對於大部分養育者來說,壞情緒依舊是令人難以忍受和頭疼的。表面上看來,溫良恭儉讓、理性平和的價值觀與壞情緒的表達是相互衝突的,這使得壞情緒更容易被妖魔化或汙名化。但隨著本書慢慢展開兒童壞情緒的圖景,也許你也會和我一樣,開始意識到壞情緒完全可以被「變廢為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