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作為保護手段的刻板印象(節錄)
除了經濟節約原則,還有另一個理由能說明為何我們常固守刻板印象的原因。當我們要追求一個公正客觀的視角時,刻板印象的機制會成為我們個人傳統思維的核心,維護我們在社會上的立場。
這些機制營造出一種固定一致的世界畫面,而我們的習慣、喜好、能力、舒適感及希望都是順應這套思維系統。或許呈現出來的世界畫面不完整,但卻是一種我們能接受的世界樣貌。在這樣的世界,人們與萬物適得其所,所有事都在預料之中。我們感到安定,不會格格不入。身為環境的一份子,我們了解一切,體會那種稀鬆平常及可靠的迷人氛圍。我們對環境的軌跡及型態習以為常。就算我們選擇捨棄了它,這個環境在我們的思維定型之前,還是會有誘惑力。一旦根深蒂固,要擺脫就很難了,就像穿起來舒適的舊鞋一樣,習慣了就不想脫了。
難怪擾亂刻板印象猶如攻擊宇宙的根基一般,這是針對我們內心宇宙的根基。如果我們的宇宙有重大事件處於危急之勢,我們不會馬上承認這與眞實的宇宙有任何差別。當一個世界墮落不堪,崇尙的精神失去價値,鄙視的行為變得高尙,這會令人心驚膽跳。假如我們的排名順序不再是唯一的標準,這個世界就會淪為無政府狀態。假如善良之人理當繼承這塊土地;假如領先的懂得禮讓;假如沒有罪惡的人先扔石頭責罰他人;假如我們能淸楚責任及財產歸屬,當以上這些都是無稽之談時,我們的自尊根基會開始動搖。刻板印象的其中一種模式是不中立的,不僅能替代又大、又迷人卻又吵雜的混沌世界,也是一條認知捷徑,此外涵蓋的範圍無窮無盡,能保障我們的自尊,作為我們世界價値觀、定位以及權利的投射機制。因此,這些刻板印象會因為某種連結而激起情緒,如同捍衛我們心中傳統的堡壘,有其保護,我們能繼續在自己的定位上感到安心。
例如西元前四世紀時,亞里斯多德面對日益遽增的質疑,寫下了他捍衛奴隸制度的論點,當時雅典的奴隸與一般的自由公民外觀上是難以區別的,齊默恩(Alfred Zimmern)曾引用《老寡頭》(The Old Oligarch)裡面一篇有趣的文章,說明那些奴隸受到了良好的對待。「設想一名奴隸遭市民毆打是合法的,那麼常會發生的情況是,一位雅典人因被誤認成奴隸或是外國人而遭毆打。原因是雅典人的穿著和這些人沒有什麼差別,連外表看起來也沒有高人一等的樣子。」這種無法區分的情況自然而然會讓這個體制瓦解。假如自由公民與奴隸外觀看起來差不多,那麼差別對待他們的基準是什麼?這就是亞里斯多德在他第一本著作《政治學》(Politics)中所要解開的難題。出於準確的直覺,他了解到,要合理化奴隸制度,他必須教導希臘人怎麼看出奴隸,以利制度的延續。
因此,亞里斯多德說,有些人天生就是奴隸。「他天生就是奴隸,屬於另一個人的私人財產,因為如此,就是這樣。」他眞正要說的是,任何成為奴隸的人都是因為天生的宿命。邏輯上,這個說法毫無意義,但其實也不是什麼主張,根本毫無邏輯可言。這就是刻板印象,更明確說是刻板印象的一部份,很快就會出現其他的論調來補足空缺的畫面。斷言奴隸有理性感知卻不具備運用理性的能力後,亞里斯多德堅稱,「天生宿命讓奴隸及自由公民有截然不同的軀殼,奴隸因為要履行勞役工作而必須有壯碩結實的體魄,而公民則有著自信挺拔的身軀,適於公民生活⋯⋯顯然有些人天生就是自由之身,其餘的就是奴隸⋯⋯」
如果我們問自己亞里斯多德的論點出了什麼問題,可以發現他一開始就走偏了,他個人的主張與事實之間有巨大的隔閡。當他說奴隸天生的宿命就是成為奴隸時,他當下其實忽略了一個關鍵問題,那些碰巧成為奴隸的人眞的天生就是當奴隸的命嗎?這個問題毫無疑問會讓人重新檢視每個奴隸的背景,因為成為奴隸的事實不能證明他天生就是奴隸命,甚至連測試的方法都沒有。因此,亞里斯多德完全沒想到如此質疑足以摧毀他的論點。奴隸生來就是奴隸,每位主人都認為他的財產是天生勞碌命。當主人是以這樣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奴隸,他所認定的事實是,任人擺佈的性格讓他們甘願做著奴役的工作,他們因為有強健的體魄而能勝任這樣的工作。
這就是一個完美的刻板印象,特色就是它凌駕在理性之上。刻板印象是一種認知形式,在新訊息尙未進入思考過程之前,心中的空缺就已經補上我們過濾過的舊訊息。刻板印象就像燈塔街(Beacon Street)上紫羅蘭色的窗玻璃,很像化妝舞會的守門者,判斷參與者是否裝扮得當。從教育或批評的角度,沒有什麼比刻板印象還難應付的。在取得證據的過程中,刻板印象本身就蓋在證據上,這就是為何歸國旅者的描述如此引人入勝,能夠讓聽者了解他究竟帶著什麼樣心情出國旅行。如果他想滿足食慾,對鐵磁磚的浴室情有獨鍾,或是相信搭乘普爾曼火車豪華車廂(Pullman car)會帶給人們最佳的舒適感,相信給服務生、計程車司機及理髮師小費是恰當的,不過車站服務人員及帶位員倒是不用,這樣一來,他整趟旅程的體驗一定是好壞參半,不論是食物、沐浴、交通以及給小費等方面。如果這個人很嚴謹,他旅途中會發現自己都在參訪著名的景點。踩點又簡單看一下紀念碑之後,他會繼續認眞讀著巴德克爾旅遊指南(Baedeker)的每個細節,然後前往下一個觀光勝地。等他從歐洲返回時,對旅行的印象是很緊湊且中規中矩,評價大概一到兩顆星。
某種程度上,來自外界的誘因,特別是印刷或是口頭文字,能喚起刻板印象部份機制,如此一來,眞實的感官及成見同時會佔據我們的意識。兩者融合為一,彷彿透過藍色眼鏡看紅色,然後看到綠色。如果我們看的成功符合我們的預期,刻板印象就會越來越深,就像一個人事先知道日本人很狡猾,然後又走霉運,遇到兩個不肖的日本人,印證此事實為眞。
如果經驗與刻板印象矛盾,有兩件事會發生。如果一個人不知變通,或是某個巨大利益阻礙自身刻板印象的重組,他對此矛盾不屑一顧,認為是一種例外,還會質疑親身經歷者,挑三揀四並試圖遺忘這件事。然而,如果他充滿好奇心且心胸開闊,他就能接受新鮮事物並調整心中的畫面。有時候如果事件的印象夠深刻,導致既定的印象被打亂而感到不適,他可能會受到動搖,不信任任何看待生活的方式,並預期正常的一件事不會再呈現其應有的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