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神話+世界太BORING
 
熱賣排行榜
紙本書
電子書
莫斯科紳士
精準寫作:寫作力...
哈佛商學院的美學...
貓咪也瘋狂(全彩...
82年生的金智英
痠痛拉筋解剖書【...
刀(奈斯博作品集...
理想的簡單飲食
看懂好電影的快樂...
當時間開始:地球...
 
【李普曼公眾輿論研究合輯】(二冊):《公眾輿論》、《幻影公眾》
【李普曼公眾輿論研究合輯】(二冊):《公眾輿論》、《幻影公眾》
Public Opinion/The Phantom Public

分類: 人文社科 > 社會人文
書號: HC0111S
作者: 沃爾特.李普曼
原文作者: Walter Lippmann
譯者: 陳琪徨;許珈瑜
出版社: 大寫
書系: Catch-On
出版日期: 2025-05-21
語言:繁體中文       ISBN: 9786267676110
規格: 14.8 cm * 20.9 cm / 平裝 / 黑色
頁數: 600 頁   
定價: 1098
關鍵字: 自由主義 公眾 輿論 民主政治 民主制度
哪裡買:
博客來
誠品
金石堂
內容簡介

本套書組合:《公眾輿論:訊息與真實的明辨》、《幻影公眾:民意與治理的慎思》共二冊

 

 

《公眾輿論》

 

百年傳播學經典鉅著

普利茲獎新聞名家獻給當代大眾於社會訊息&政治思索間抉擇的經典閱讀

 

公眾輿論不總是理性而無私的,作者李普曼在《公眾輿論》一書中檢視公眾輿論對於現代民主政府的運作有何影響,以及可能存在的問題,他指出,一般大眾常會出於自身利益,而做出阻礙社會進步的行為,而這本書就是關注公眾觀點如何受到非理性與個人利益的驅動,進而影響社會的各個層面。

 

書中描述人們在理解複雜的社會、政治和文化環境時,常常會有認知上的限制,此時人們就會衍生出一套既定的刻板印象(stereotypes),以簡化的方式來應對複雜的現實面,而「刻板印象」這個詞也成為社會學、心理學,乃至於傳播學等領域的重要概念。

 

此外,書中也提到公眾輿論如何被掌權者影響和操縱。李普曼提出「製造共識」的概念,簡單來說,就是精英或政府機關如何利用媒體塑造共同的觀感,以達成自身的利益。

 

《公眾輿論》於1922年出版至今已超過百年,但仍舊在政治學、傳播學、社會心理學等領域有著不得不提的地位,書中巧妙地剖析了至今仍存在於媒體、公共意見與民主運作之間的複雜關係。作者細緻又精確地揭示了大眾傳播對塑造集體意識、影響政治決策以及塑造社會發展方向的深遠影響。

 

透過敏銳的觀察和引人入勝的軼事,李普曼闡述了現實與主宰集體敘事間的微妙問題。

這本書也敦促讀者批判性地檢視滲透其日常生活的資訊,並挑戰我們公共知覺背後的機制。

本書作者李普曼卓越的職業生涯橫跨數十年,撰寫過美國(也許是全世界)傳播史上最重要的專欄。在20世紀,他首創了冷戰概念,曾獲得包括兩次普利茲獎等多個獎項,產出數千篇文章與多部傑作,因此被稱為「偉大的闡釋者」。

 

《公眾輿論》是李普曼對功能性民主政府及公民在民主中所扮演角色的深刻思索。李普曼審視歷史上動盪時期所呈現的兩難困境,並對公民有效自治的能力提出質疑。他對媒體在塑造公眾觀念和意見中所扮演的角色給予重要關注,並預見性地警告宣傳的力量。

 

這部開創性探討現代民主、其運作方式以及對其最大威脅的著作,成為政治科學、新聞傳播領域的經典著作。李普曼對宣傳危害的理解遠遠超前於那個時代,他的結論至今仍然具有相關性和啟發性。

 

……………    ……………

 

《幻影公眾》

 

兩屆普立茲獎得主李普曼的百年智慧洞察

繼《公眾輿論》後的另一經典

以記者、政治評論員,傳播學學者的新視角

挑戰民主理論的核心假設,拆解虛幻的公眾錯覺

 

《幻影公眾》一書探討了當代社會中,許多人不僅對民主制度感到失望,認為公眾的存在只是一種幻覺,猶如神話般的不存在。

 

作者李普曼認為,普羅大眾往往缺乏足夠的知識、時間和精力來充分理解複雜的政治議題,因此並不具備有效參與治理國家的能力,因此更多時候,公眾實際上只是個虛幻的概念,大眾意見多半是短暫且缺乏深思熟慮的,很容易受到輿論的影響和左右。

 

他們並非局內人,只是如同你我的外部旁觀者

就像是坐在劇場最後一排的觀眾,觀其影卻不聞其聲

 

公眾,是一群生活背景各異、隨機集結的一般人,每個人擅長與關注的議題不同,在沒有深入研究相關資訊的情況下,要讓公眾決定所有公共議題,帶領國家這個龐大機器,豈不緣木求魚,李普曼在本書中挑戰了民主政治的盲點,傳統理論誤將公眾當成萬能的天神,這些人其實沒有治理能力,所謂的公眾只是一個「幻影」。

 

稱職的旁觀者

李普曼認為社會由兩種人組成:少數的代理人與大多數的旁觀者。公眾就像是旁觀者,他們並非真正關心公共事務,也大多沒有能力理解和參與決策,簡單來說,政治就是由少數的「代理人」主導,他的論點確實點出民主政治中難以迴避的困境。

 

公眾不是萬能,李普曼直指:

實際執行的工作,不是公眾的職責。

深入問題本身是非曲直的工作,不是公眾的職責

預測、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工作,不是公眾的職責

 

有些政客舉公眾之大旗,而行個人利益之實,看似是理想的公眾表達,個體的意見得以抒發,但卻只是掌權者所建構的海市蜃樓,操控公眾的影舞者。當時的李普曼大膽提出公眾意見只是一種幻影,無法成為民主的幫手,若過於依賴公眾,屆時只會淪為被操控的打手,而在一百多年後的今天,李普曼的預言似乎成真,只是百年前的戰場是在報紙、廣播上,現在則是無孔不入的網路。

 

在這個動亂的大世界中,在這個事事都避免不了政治的生活中,與李普曼身處的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時代背景並無二致,如何讓公眾找到安身立命之處,扮演好旁觀者的角色,社會上每個階層各司其職,不就是李普曼所追求的社會和諧的實踐嗎?本書中他沉痛地檢視那些民主與權利的常見主張是,面向廣大群眾的呼籲既含混又空泛,沒有提供任何具體指引,吿訴眾人如何眞誠行事,反倒讓人們在憑專斷意志行事時有了絕佳的掩護。自由主義的外衣成了剝削顧客的業者、攫取暴利的投機客、禁酒主義的支持者、尙武的愛國主義者、江湖騙子和空話製造者的利器。自由主義顧此失彼,最終適得其反。」

 

公眾參與政治的意願和能力、資訊的透明度和專業性、以及政治決策的效率和品質等等,都是民主社會需要不斷思考和平衡的課題。時至今日,這仍然是個沒有標準答案,有趣的討論話題。

 

公眾不需成為執行者,也不用事事涉入其中,但要有能力:

堅持辯論:在多方討論交戰下,各方利益將無所遁形,公眾只要靜觀其變,能從中找出誰才是揮舞著公眾大旗,滿足私慾的一方。

判斷現行規則是否有缺陷:用簡單,客觀的測試來幫助自己的判斷力,把錯綜複雜的公共事務簡化成某種可理解的形式。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沃爾特李普曼 Walter Lippmann1889-1974

 

生於美國紐約市,傳播界最具影響力的學者之一。李普曼在哈佛大學就讀期間,就開始為《哈佛大學校園報》(The Harvard Crimson)撰稿,畢業後成為記者、專欄評論員與作家,最具代表性的著作是在1922年出版的《公眾輿論》(Public Opinion),後來更在1958年與1962年兩度以《紐約先驅論壇報》(New York Herald Tribune)專欄《今日與明日》(Today and Tomorrow)獲得普立茲獎,成為最有名的政治專欄作家。

 

李普曼著書範圍包含政治、外交、新聞學等領域,其他知名著作還包括《自由與新聞》(Liberty and the News)、《政治學前言》(A Preface to Politics)、《冷戰》(The Cold War)、《命運之人》(Men of Destiny)、《自由的方法》(The Method of Freedom)、《公共哲學》(The Public Philosophy)等。

 

【譯者簡介】

陳琪徨

公立高中英文科正式教師、多年高中英文教材、參考書、全國模擬考編輯及命題經驗。國立中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畢,現於國立臺灣大學翻譯碩士學位學程進修中。

 

許珈瑜

政大英文系、臺大翻譯碩士學位學程畢,現為自由譯者。喜歡聽大家認真說自己的故事,更喜歡把故事傳遞給更多人,讓文字成為陪伴。譯有《你與世界的10個方程式》(合譯)、《長腿叔叔》、《柳林風聲》、《蝴蝶小孩》,並定期翻譯科普雜誌《知識大圖解》。譯作賜教、工作邀約請洽:wchiayuhsu@gmail.com

目錄

《公眾輿論》

作家小傳

獻詞

第一部 序言

第一章 外部世界及我們心中想像的畫面

 

第二部 我們如何認識外部世界

第二章 審查與保密

第三章 接觸與機會

第四章 時間與關注

第五章 速度、文字及清晰度

 

第三部 刻板印象

6章 刻板印象為何

7章 作為保護手段的刻板印象

8章 盲點及其價值

9章 標準及其對立者

10章 發現刻板印象

 

第四部 興趣與私利

11章 激起興趣

12章 重新檢視利己

 

第五部 公眾意志的形成

13章 轉移興趣

14章 是與否

15章 領袖與基層

 

第六部 民主形象

16章 自我中心者

17章 自治社群

18章 強制力、任命及特權的影響

19章 新型態的舊畫面:行會社會主義

20章 新畫面

 

第七部 報紙

21章 購買報紙的人們

22章 忠實讀者

23章 新聞的本質

24章 新聞、真相與結論

第八部 組織情報工作

25章 楔入專業

26章 情報工作

27章 訴諸公眾

28章 訴諸理性

====================================

《幻影公眾》

第一部

第一章 幻滅之人

第二章 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

第三章 代理人與旁觀者

第四章 公眾的角色

第五章 制衡專斷力量

 

第二部

第六章 亞里斯多德的提問

第七章 問題的本質

第八章 公眾面對的兩個問題

第九章 社會契約

第十章 公共辯論的主要價值

第十一章 有缺陷的規則

第十二章 改革的標準

第十三章 公眾意見的原則

 

第三部

第十四章 社會再定位

第十五章 不在場的統治者

第十六章 混亂之地

獻詞

讓我們想像一個洞穴式的地下室,它有一條長長的通道通向外面,可讓和洞穴一樣寬的一縷亮光照進來。有一些人從小就住在這洞穴裡,頭頸和腿腳都被綁著,不能走動也不能轉頭,只能向前看著洞穴後壁。讓我們再想像在他們背後遠處高些的地方有東西在燃燒著,發出火光。在火光和這些被囚禁者之間,在洞外上面有一條路。沿著路邊築有一帶矮牆。矮牆好像傀儡戲演員在自己和觀眾之間設的一道屏障,他們把木偶舉到屏障上頭去表演。
我看見了。
接下來讓我們想像有一些人拿著各種器物舉過牆頭,從牆後面走過,有的還舉著用木料、石料或其他材料製作的假人和假獸。而這些過路人,你可以料到有的在說話,有的不在說話。
你說的是一個奇特的比喻和一些奇特的囚徒。
不,他們是一些和我們一樣的人。你且說說看,你認為這些囚徒除了火光投射到他們對面洞壁上的陰影而外,還能看到自己的或同伴的什麼呢?

如果他們一輩子頭頸都被限制而不能轉動,他們又怎能看到別的什麼呢?
同樣,對於身後走過的人手裡舉著的東西,囚徒們也只能看到影子嗎?
當然不能。
那麼,如果囚徒們能彼此交談,你不認為,他們會斷定,他們在講自己所看到的陰影時是在講真物本身嗎?

──柏拉圖《理想國》

我們為何走向
極端:團體迷
做個真正的自
由主義者:回
公眾輿論:訊息
與真實的明辨
幻影公眾:
民意與治理的
Copyright © 大雁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
服務電話: (02)8913-1005 時間:週一 ~ 週五 9:00-17:00 服務信箱:andbooks@andbooks.com.tw Design By Devise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