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心經【暢銷經典版】》
【12週年暨平裝版紀念序】讀懂《心經》的五個關鍵心要
2006年寫了《圖解心經》,至今已經超過30刷了。應出版社邀約寫新序,主要是推出新的平裝版本取代原本的精裝版,目的是讓書本能更親民更加普及。在《圖解心經》發行後的十幾年,陸陸續續進行好幾場演講。演講過程中總是會遇見聽眾突然眼睛一亮或是猛點頭的時候,通常那是茅塞頓開、豁然開朗的瞬間領悟。當然也會看到聽眾露出迷惘的表情,這時候就必須仔細地重複說明,當場解決聽眾心中的疑問。
而我最喜愛看到的是閃亮的眼睛與一抹微笑的神情,因為知道聽眾此刻已經達到心領神會的境態。再加上幾年來出版社轉來讀者的信件,提出書中值得深入討論的要點。於是,這個新序就以過往演講與讀者來函的互動,精簡整理出五個關鍵心要,讓讀者能更快進入《心經》美好的智慧空間。
◎第一個分享,首先必須弄懂心經的「是」
玄奘大師《心經》的版本「是」一字總共出現九次。「是」字在先秦的用法主要有兩種,分別是正式文章的「此」(類似英語中的this),或是口語的「是」(類似英語is)的意思。簡單的說,「是」在正式文章與生活口語的用法是不一樣的。
由於《心經》是正式文言文章,經中的「是」應該翻譯為「此」(this)。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正確意思是「色即此空,空即此色」。還有「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應翻譯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此大神咒,此大明咒,此無上咒,此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接著讓我們一起跳下智慧之海吧!由「有的世界」游向「空的世界」。
《心經》是充滿宇宙智慧的佛教經典,可以引領人們進入美好的心靈層面。其實,它是一本游泳的指導手冊,指導如何渡至彼岸。雖然只有短短260個字,卻能夠完整告訴人們如何由此岸游到彼岸,也就是由「有的世界」游向「空的世界」。什麼是有的世界呢?簡單來說,有的世界是由人類的「感官意識」(眼耳鼻舌身)與「邏輯意識」(意)所創造出來的。眼耳鼻舌身加上意就是人類的六根,透由它們的運作創造物質存在「有的世界」。在佛教的概念之下,這一切「有的世界」都是虛幻的,非永恆實存。也就是金剛經裡所說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那空的世界又是什麼呢?空的世界就是超越「感官意識」與「邏輯意識」的心智境態所體悟的奇妙世界。這是什麼樣的心智狀態呢?它是一種神聖的意識狀態,在玄奘的《心經》譯本稱為「智」。「智」的梵語是jnanam,德國語言天才家孔茲(Edward Conze, 1904∼1979)精準譯成cognition。中文將cognition 翻譯成「認識、認知」,但中文意思不夠精確。在牛津辭典裡,cognition 的解釋是除了人類原始的感官意識(perception)、經過教育學習的邏輯思考(reasoning),再擴展到無法透由言語表達的「直覺意識」(intuition)的認識、認知。請注意,啟動直覺意識是《心經》中的一個大突破、大躍進。
◎啟動直覺意識,照見五蘊皆空
《心經》一開始提及觀自在菩薩進入「照見五蘊皆空」的禪定狀態。照見五蘊皆空的「照見」並不是大腦神經的功能作用。它既不是用感官意識的肉眼觀看,也不同於以邏輯意識進行「分別觀想」,而是集中心力不透由任何媒介的「直接觀照」,接近上述具備直覺意識的認識、認知(cognition)。這種觀被稱為「直觀」,與觀自在菩薩的「觀」意思是相近的。弄清楚感官意識(眼、耳、鼻、舌、身)、邏輯意識(意)與直覺意識(智),是安穩進入心經學習的第二步。
◎正確領略「無」的意思,意思包含「超越」!
《心經》全經最多的字就是無,共有21 個。像是「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身香味觸法」的無。這裡的無不是單純的沒有,更重要的含有「超越」的意思。當超越之後就沒有了,沒有的境態是種更優美的空性智慧領略,是「無」的境界。所以,無眼耳鼻舌身意,就是超越感官意識與邏輯意識。這是心靈智慧走在觀見真理的道路上,在一種直接且沒有任何媒介之下去領悟空性。而「直接且沒有任何媒介」(the direct and unmediated realizationof emptiness)的意思是說不透由文字、語言、邏輯判斷,也不透由視覺、聽覺、嗅覺、味覺或是觸覺來觀照空性世界,而是完全沒有媒介的方式來認識空性。
◎更多的超越!「無智亦無得」!
讓我們以哲學角度再次說明直觀,因為太關鍵了,所以要連續強調三次。這種近似哲學中的直觀,是指既不靠邏輯推理或實體觀察,也不靠理性或經驗而可獲得知識的能力。人類認為它是原始的、獨立的知識來源,不同於一些經過學校學習的世間真理與基本道德原則的知識。直觀無關人類的智慧商數,也無關於社會的道德規範。當然也無關於文字語言,包含經文的範疇,也就是《心經》裡面說的無色、聲、香、味、觸、法的「法」。
無就是要超越!在超越眼耳鼻舌身意之後,還有更多的無,也意味著更多的超越。當來到「無智亦無得」已經是接近心經的尾端,那是超越「智」與「得」的心靈極致。所以《心經》的最終指導是告訴人們,超越感官意識與邏輯意識之後(無眼耳鼻舌身意),還要人們超越直覺意識(無智亦無得)。然後是「以無所得故」與「依般若波羅蜜多」,才能達到菩薩的圓滿完美的寂靜(究竟涅槃),與佛陀無法超越的、完全的、徹底的覺知境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意譯是無上正等正覺,「無上」就是無法在其上,也就是佛陀的覺知狀態無法再超越了,是心經智慧的終點站。
無所得是全經最後的智慧分水嶺,跨過去就是菩提薩埵與佛陀的修行境態。認識《心經》的「是」,明白「無」的概念,再加上清晰理解「感官意識」、「邏輯意識」、「直覺意識」這五件事,你就可以安穩地進入《心經》中空的世界。祝福你在閱讀《心經》時也可以露出閃亮的眼睛與一抹微笑的神情。然後進入禪定實修,自在地啟動你的智(jnanam)。
張宏實(寫於2019 年)
------------------------------------------------------------------------------------------------------------------------------------
《圖解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慈眼視眾生,千處祈求千處現》
【作者序】
照見慈悲之光,普應眾生所求
在過去幾年,筆者與出版社編輯群多次討論,期盼能將佛教中廣為流傳、最貼近大眾信仰與生活的四部經典:《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佛說阿彌陀經》與〈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一一轉化為圖解書籍,讓現代人能以更直觀的方式親近佛法,理解經文背後的智慧與慈悲,並將之運用於自身的生命之中。可以說,此四部經典足以代表佛教重要的思想,所以被合訂成集、方便念誦,稱為「四合經」。至今,筆者已完成《圖解金剛經》與《圖解藥師經》,現在來到這第三部,也是諸多佛教徒每日念誦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這是一部充滿慈悲的經典,經文莊嚴地呈現觀世音菩薩的神聖力量。
筆者在撰寫每一部圖解佛經的過程中,始終堅持一個核心原則:「讓信仰回歸理解,讓經文連結生活」。因此,每一本圖解書都不只是圖說、白話,而是從經典的原始梵語出發,探尋原意,並參考英譯、漢譯、日譯與部分藏譯;同時,深入探討這部經典在歷史上的演進、歷代聖者與智者如何注解詮釋,乃至各宗派如何傳承與應用。
在這本《圖解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一如既往地整理梵語原典中的詞義與概念,就如「Avalokiteśvara(觀世音)」原始意譯「觀察世間聲音」,延伸到精準梵字「自在主宰者」的層次理解。不同譯名的比較,包含了竺法護、鳩摩羅什、玄奘大師不同時代的詮釋,得以更深入理解觀世音菩薩的能量形式。此外,也包含自古以來的重要註疏與高僧闡釋,以拓展學習的深度與廣度;同時,亦有這部經如何在中國、日本傳播,並影響民間信仰與藝術文化的歷史背景。
四合經乃修行的四部法寶經典
如此的編寫方式,讓〈普門品〉不僅是一部「慈悲救苦」的經,更是一部值得深讀、能與歷史文化脈絡對話的經。如果說佛法是一盞明燈,那麼《金剛經》、《藥師經》、《佛說阿彌陀經》與〈普門品〉這四部經典,便是照亮人生不同階段的油燈。它們不僅是宗教經文,更是實實在在能幫助人從迷惑中醒悟、從困境中走出的智慧經典。以下精要說明「四合經」的重要性。
1 《金剛經》—破執之光,智慧之始:我在2009年完成《圖解金剛經》,這是一部哲理深奧、極具轉化思維力量的經典。金剛,象徵堅不可摧的智慧之刃。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為核心,教人如何在萬象中安住本心,破除對名相的執著。這部經典的梵文名稱是《Vajracchedikā Prajñāpāramitā Sūtra》,常被譽為般若經典的代表,被視為「空性思想」的精萃。
2 《藥師經》—願力之光,健康之助:2024年,筆者完成了《圖解藥師經》。這是一部從願力中開展悲心、從悲心中導入實踐的經典。藥師佛的十二大願,涵蓋身心療癒與現世來生,無不攝受。「藥師琉璃光如來」的梵語原名為Bhaiṣajyaguru Vaidūryaprabha,認識名號的原始意義,即可知祂不僅是醫療之佛,更象徵一種清淨智慧之光,導引眾生走出病苦與顛倒迷惑。密教與淨土宗皆重視此經,顯見其跨宗派的重要地位。
3 〈普門品〉—慈悲之光,遍應眾苦:如今,我懷著崇敬與感恩之心,將這本《圖解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呈現於讀者眼前。〈普門品〉為《法華經》第二十五品,在梵本《Saddharma PuṇḍarīkaSūtra》即是極重要的一章,其內容涵蓋觀世音菩薩「三十三應化身」、救苦救難的無量方便。這不僅是大乘佛教「菩薩行」的經典範例,更是讓佛教信眾不只是「念觀音」,更能「行觀音之願」。
4 《佛說阿彌陀經》—歸宿之光,信願之歸:未來,我期盼能完成《圖解佛說阿彌陀經》,為這四部經典的圖解系列劃下圓滿句點。此經對應的梵文本,短小精粹,深受漢地淨土宗推崇,主張「一心不亂,專稱佛名」,信願行三資糧具足,即能往生極樂世界。《佛說阿彌陀經》的梵文名稱為Sukhāvatīvyūha Sūtra,意指「極樂莊嚴經」,展現了一種超越現實苦厄的清淨皈依境界。歷代祖師依此經而開展出「淨土法門」,使之成為漢傳佛教中最具實踐力的重要修行途徑之一。
讀至此處,讀者不難發現,本文序言中所提及的四部經典,筆者特別註記其梵語。因為它們的名稱皆蘊含深刻意涵,我想強調的是,若能理解這些直接而原始的語言層次,將有助於我們更深入地體會經典所要傳達的智慧與精神。
佛經圖解,現代修行的一種方式
佛法的目的,不在於空談高深,而在於契入現實,導引眾生走出無明、獲得安穩。而我選擇用「圖解」的方式,不是為了簡化,而是為了讓現代人「看得懂、用得上」。
本書的結構中,筆者保留了四個重要方向: 1 深入原典直譯與現代梵義的對照,讓讀者知道每句經文的詞源與語義。2 圖文對應的場景重現,透由美編幫助想像觀音應化、眾生呼救的場景。3 歷史版本與祖師注解彙整,讓讀者看見這部經如何在各時代生根發芽。4 生活應用與念誦指引,提供實際修持方法、適合念誦時機與功德迴向方式。
希望本書不只成為理解經文的工具,更是一座橋梁,引導我們由「信」入「解」,由「解」啟「行」,由「行」證「慈悲」。
許多佛教徒始終相信若此生能熟讀這四本經書,已經非常足夠了。它們涵蓋了佛法的四個核心面向:《金剛經》的空性智慧;《藥師經》的神聖願力;〈普門品〉的慈悲與智慧力;《佛說阿彌陀經》於生命的終結歸依。這四部經,不但能啟發我們的思想、轉化我們的生命,還能陪伴導讀我們走過煩惱與病苦,乃至人生最後的告別時刻。
最後,我們的焦點回到〈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祂的名號中的「觀」字,是觀照,也是觀聽;是觀他人的苦,也是觀自己的心。祂的千手千眼,實是眾生自性的投射與呼應。觀世音菩薩的存在,能令修行者在苦難時想起觀世音菩薩;在念誦時,理解觀音法門;在行動中,實踐觀音慈悲;在生命中,成就觀音願行。學習過程中,不只是信佛、誦經,而是融入生命中的自在無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