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論2:道德:做對的事情的藝術
道德是一門做對的事情的學問與實踐,道德為我們解答人生中兩個最基本又最重要的問題:
一、我該怎麼做?
二、為什麼我應該這樣做?
道德(Ethics)與倫理(Morality)常常被當作兩個不同的觀念,事實上,這兩個字的歷史是密不可分的。羅馬的學者與政治家西塞羅(Cicero)創造出Moralis這個字(也就是Morality的字根),用來翻譯希臘文Ethikos(Ethics這個字的來源)。這兩個字—道德和倫理—都是指做對的事情,是互通的。
道德的中心旨意很簡單:對於我們所說和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必須考慮到我們的行為可能會如何影響到別人。但是,如果把道德解釋成只是關心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別人,這是錯的,畢竟你的權益和你的人生也很重要。道德是在幫助他人和照顧自己之間找到平衡,太在乎他人只會把自己搾乾,太在乎自己,對,就叫做自私。著名的詩人約翰.多恩(John Donne)曾寫過「沒有人是一座孤島」,人跟人之間互相幫助不只是為了生存,更是要盡可能成為最好的人。
你想得到的組織與團體幾乎都會有道德規範,也就是一串的規則跟準則,用來規範什麼是適當的行為。醫生、律師、老師和記者這幾種工作都有各自的道德規範,告訴他們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以及為什麼。事實上,如果你去看看各行各業的道德規範,你會發現一些顯著的共通點:「說實話」、「說話算話」、「不能洩密」。
但是,不管是新聞上看到的,還是我們自己的經驗,這些最經典的道德規範並不是很管用,有太多人都是根據下面的規則在做事:
一、說話算話,如果有賞的話。
二、說實話,如果說謊沒有比較簡單。
三、不傷害別人,但是如果損人可以利己就沒關係。
四、能坐著就不要站著。
五、沒事不要找事做。
六、不爽就要發洩出來。
七、不要道歉、不要流露出同情心,也不要原諒別人,這些都是弱者的表現。
八、不要洩密,但是如果可以獲得好處就沒關係。
九、用金錢或靠關係來達到目的或逃避處罰。
十、面對任何情況都要問自己「怎麼做對自己最有利?」
如果大家都遵守這些規則,我們之中很少人可以平安活到老。想想看:如果任由霸凌在學校為所欲為,你和你的朋友將生活在恐懼當中,每天都害怕被打;如果你的父母可以隨便說謊,你將無法信任他們,無法相信他們說的任何事情;如果老師不是依照你上課的表現來打分數,而是根據你送的禮物,那收買老師就可以獲得高分了。短期間之內,有些人可能可以靠這些不當的手段獲得好處,但是到最後,大家都是輸家。
道德不只是對的事,還是唯一可以讓我們過得好的方法。
序論3:五個人生準則
生活中充滿了各種選擇,有些還真的很難抉擇。朋友告訴你要這樣做,父母和老師又要你那樣做,真是左右為難。每個人都是出於好意,但是你要如何判斷怎樣做才對?
有沒有一本祕笈可以告訴你所有難題的解答?當然沒有。一個問題的解答可能有千萬種,如果真有這種祕笈,大概是一本比天還高的天書。既然沒辦法背下所有的解答,最好的方法就是找到一套道德準則,做為解決各種難題的根據。
準則基本上可以應付各種不同的狀況,道德準則可以幫助你判斷怎麼做才對,這些準則就像人生的導師,所以我叫他們「人生準則」:
一、不要傷害人
二、讓事情更好
三、尊重別人
四、要公平
五、要愛人
很耳熟吧,你的父母跟老師應該早就跟你講過這些了,如果你有宗教信仰,做禮拜時應該都會聽過,慈善機構也都不斷在宣揚這些準則。這五個人生準則很簡單,而且你早就知道了,只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忘記或忽略這些重要的準則,而去在意那些並不那麼重要的事。
為什麼在生活中實踐這些準則那麼難呢?我們常常被害怕、憤怒或其他負面的情緒給左右,而沒有辦法真正做自己。例如,你一定知道「不要傷害人」,但是,如果同學讓你難堪,你是不是也很想讓他難看?
有時候情緒的確會影響到行為,但是被情緒主宰並不是一件明智的事,我們應該相信自己有能力判斷怎麼做才是最好的,這時候人生準則就派上用場了。
人生準則是我們的人生基礎
這五個人生準則—避免造成傷害、讓事情更好、尊重別人、要公平、要愛人—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幫助我們做出對的決定。就像房子需要好的地基才能穩固一樣,你也需要堅強的基礎才能成為很棒的人。
你的基礎來自於這些準則,引導你如何做決定,以及如何過你的人生,說得更簡單一點,你的所做所為決定了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回想一下上一次你遇到難題的時候,當你在想怎麼做才對,而且真正採取行動時,有哪些事情讓你沒有辦法做出正確的決定?大概是這些吧:
•太生氣了,頭腦一片混亂無法思考。
•如果做了你應該做的事,有人會因此不高興。
•問了很多人,每個人給的建議都不同。
•規則訂的(或沒有訂的)跟你認為是對的不一樣。
•不了解問題的全貌,沒辦法做決定。
•資訊太多了,很難決定什麼重要、什麼不重要。
這些都可能會妨礙你做出好的決定,並且真的去做。其實,這些都可以克服,人生準則可以引導你解決各種難題;這些準則可以成為你做出正確決定的利器,幫助你成為你心目中最棒的人。
人生準則一:不要傷害人
最基本的人生準則就是「不要傷害人」,也就是說,我們至少必須做到不
傷害任何人。
「不要傷害人」在醫療界是很普遍的準則,醫生必須信守「不能傷害身體」的準則。生病或需要檢查時,我們會去看醫生(包括護理師、牙醫、藥劑士等各種醫療人員),希望他們治好病痛,讓身體更健康,但絕對不會希望看醫生後反而變得更糟。
事實上,每個人都應該做到「不要傷害人」。如果每個人都可以任意傷害別人,而且不需要受到懲罰,世界將會陷入一片混亂。
大部份的人都知道不能傷害別人的身體,但是很多人並沒有想到精神上的傷害也是一種傷害。有句俚語說「棍棒可以打斷我的身體,人言卻無法傷害我的自尊」。對於你來說可能是這樣,但是我們不能假設大家都跟你一樣,人言可以讓人痛苦、造成傷害,留下無法抹滅的傷疤,跟肉體上的傷害一樣。所以,不去做或是不去說會傷害人的話,就是做到「不要傷害人」。
這個準則同時也適用在自己身上。傷害自己跟傷害別人都是不對的,當你沒有好好對待自己,就是傷害自己,而你當然值得得到更好的對待。在大部份的情況下,不傷害人就是避免做出或說出可能會傷害人的事,但是有些時候,我們還必須採取進一步的行動,避免別人受到傷害。例如,看到朋友快要踩到地上的碎玻璃,你會很自然地要他小心別踩到。你的朋友沒有看到可能的危險,而你看到了,你的反應就是避免朋友受到傷害。
在某些情況下,傷害無法避免,這時候我們要盡可能把傷害降到最低,例如,在你決定要跟男友或女友分手時,把你不喜歡他的原因一件件講出來,甚至是他無法改變的部份,只會造成不必要的傷害,比較好的做法是,只提到足以讓對方了解你希望結束這段感情的程度就夠了。
Q21什麼時候需要道歉?
我跟安迪是多年的好友,但是,最近我們吵了一架,我不曉得該怎麼辦。我們的宗教信仰不同,這在我們之間從來不是問題,直到前幾天,發生了一件事:我們聊到哪一個漫畫英雄可以打敗其他所有的角色,我分析完每個英雄的特色後,告訴安迪我覺得誰會贏,但是安迪則認為是另外一個才對,就在我們爭論不休的時候,安迪引用了一段宗教上的說法來支持他的看法。我笑他竟然笨到把宗教牽扯進來,他很生氣地說,如果我真的這樣認為的話,那我們就當不成朋友了。什麼? 我告訴他我並不是說他的宗教信仰笨,而是他一開始根本就不應該把宗教扯進來。現在他都不跟我講話了,我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我不想失去他這個朋友,但是他實在是太敏感了,也許我們的確無法再當朋友了,我該怎麼做呢?
你會怎麼做?
‧安迪應該要放輕鬆一點,不然就稱不上是好朋友。
‧安迪有權覺得被侮辱了,他的朋友應該要慎重地跟他道歉。
‧安迪不應該生氣,但是他的朋友提到他的宗教信仰時應該要更小心。
A21
如果安迪說了什麼你很不以為然的事,你說出你的不高興之後,安迪只是一笑置之,你不覺得跟針鋒相對比較起來,對你所說的話置之不理更糟糕嗎?如果你也覺得是的話,那就比較好解釋了。當我們忽視別人的感受時,就是不尊重那個人,也因此違反了人生準則三「尊重別人」。尊重別人包括尊重別人的信仰,特別是如果這對那個人很重要,即使是朋友—特別是朋友—也應該互相尊重對方的感受,如果朋友因為你做了什麼事而覺得受到傷害,你就應該要認真看待這件事,並且道歉。
道歉時:
•直接承認自己的錯誤,並負起責任。
•先跟受到傷害的人道歉,那是最重要的。
•要發自內心,不真誠的道歉跟沒道歉一樣。
•「對不起」不應該只是用說的,真正重要的是,你必須想出辦法,避免再犯同樣的錯。
•要記得,真心的道歉是代表你的人格是好的,而不是表示自己是弱者。每個人都可以怪別人或否認自己犯錯,甚至說謊掩蓋事實,只有嚴以律己的人會承認自己的錯誤,也只有這樣的人才值得別人尊敬。
道歉並不容易,但是道歉之後你會覺得好過一點,而且可以挽救你們的友
誼,最重要的是,你表現出對別人的尊重,這是最大的收穫。